【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岳永逸]小学科的大窘境──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一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7 | 点击数:9317
 


  这组札记是为母亲写的!

  之所以为母亲写,因为已经生病数年的母亲是大字不识的文盲。写错了,她也看不到。但事实上,不是别人,正是神清气爽与恍恍惚惚的母亲教会了我思考与坚持。

  这组札记也是为母亲们写的!

  2011年4月,与身价已经上亿且不需劳心劳力而是轻松生活玩胶片摄影的老陈到了安徽祁门的深山。车窗外高高低低的金灿灿油菜花和起起伏伏的浓郁翠竹看烦了,就聊起了家常。祁门是同车朱兄的故里。朱兄唠叨着儿时的艰辛和母亲经常早上三四点就起来送儿子出山上学的坚韧。我顺势也就说了:“大家小时候都一样。对于我们这些六七十年代出生,从山里奔到城里的乡下人,总是对土地、母亲有着深深的眷恋。我读研究生时,每次离家,母亲都会站在山脊上目送我远去。其实,我很怕这样的场景。因为每次以为母亲已经回去而不经意回望时,站立到更高一点地方的母亲还在遥望我,虽然人在一点点地变小,但似乎母亲花白的头发总是在随风起舞。于是,离家时,我尽力不回头。”没想到的是,过了好一阵,在一个山崖小憩时,老陈对我说:“你呀你,说到你妈送你的情景,我眼睛都湿了。”

  但是,在都市生活方式迅疾吞噬乡土的当下,我们山里的文盲母亲的晚年面临着比我们更多的精神困境。污浊、拥挤的城市她们住不惯,乡土又是那样的萧瑟苍凉。要年迈的母亲改变她们早已熟稔的乡村生活习惯无疑是残酷与残忍的。于是,她们的日常生活不少都是这样的场景:没有绕膝的儿孙,从不打开的电视,颤颤巍巍的走路,独坐和呆望。天下之大,哪里是老母亲们安身的地方?

  这组札记还是为我自己写的!

  这个世界,似乎每个人生活得都不满意。80后喊房价太高,90后喊工作难找,00后说奶粉不好……。法国人乔治·巴塔耶说过这样的话:“我们需要一种在厌恶面前不会瓦解的思想,需要一种在将可能性的探索进行到底的时刻不回避自身的自我意识。”正是从这个意义而言,这些散漫的文字是写给我这个现在与母亲天各一方的自己的,当然也是写给时刻关注我们自己当下生活何以至此的位居边缘的民俗学的。

  以下为本组札记第一篇《小学科的大窘境》。

  ——老岳


  5、6月份是内地高校的“忙月”。这里的忙月有两层含义,即老师和学生都忙。老师们忙着写评议、参与答辩。临毕业的学生们忙着最后的冲刺,修正论文,准备答辩,最终在紧张、热闹、繁忙中穿戴上属于自己的礼服,参加毕业典礼,走上人生新的旅程。这里的“忙”更多的是赞许,强调热闹、红火与丰收之象。但是,这个忙月也可称之为“盲月”!

  盲月之说主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这个群体而言。近年来,历届高校毕业生在繁忙的5、6月份也面临巨大的困境,如在平坦的街道行走又没有盲道的瞽者,迷茫、焦虑,并充满了忧伤,低迷、绝望的情绪裹挟着多数即将毕业的学生。因为,这些读完了本科、硕士、博士的高学历的年轻人,亲友满怀期待能有好工作过上好日子并使自己能沾上光的年轻人,仍然受“十年寒窗,一举成名”之类传统观念支配的年轻人,很少能有个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不但不能学以致用,不少人甚至连工作都没有。这一切,舆论媒体,聪明的专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用了“就业难”三个字进行归纳总结,还说出了必然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高校一度盲目的扩招,大学教育质量的整体下滑,年轻人心比天高的期待,用人单位的苛严,保守的传统观念的兴风作浪,等等。与此相应,不仅是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都面临着巨大的质疑。名片上常常印有硕导、博导头衔的教授们如聪明的货郎,有意无意地装扮成瞽者,视而不见,将没有新意甚或拼贴粘连的毕业论文和谐掉后放行,使之蒙混过关。

  这种萦绕大学校园的热闹的繁忙与低迷的忧伤的混合物,即忙月与盲月杂交后的畸形儿就是盲动。不仅是一般的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高校,就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这些被称颂的名牌大学在这个盲月,也时不时地爆料出跳楼、上吊等自杀事件。不仅是相对冷僻的人文学科的学生有此盲动,一度炙手可热的计算机等应用学科也有此盲动。不仅是貌不惊人的自卑者,才貌出众、才美外显的优秀者同样有此盲动。当然,被我们的文化与社会长时间称之为“天之娇子”的当代大学生、研究生的自杀不仅仅是工作问题,有的还与论文写作、情感问题、家庭问题纠结一处。其深层症结既与整个教育体制相关,还是深层社会问题和层累矛盾的枝蔓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被专家和媒体近几年格外关注的“蚁族” 信息的播布,更加深了高校这个盲月的忧郁。

  这一周期性频发的盲动不但使得管理者们如临大敌,谨小慎微地如履薄冰,家长们也同样战战兢兢,担惊受怕。在蔚蓝天空下,不是防晒霜、太阳帽就能遮挡的炙热,而是汗流浃背,挥之不去、欲罢不能,让人窒息、揪心的闷热。闷热不乏闷骚的盲动使得火红的五月反而有着丝丝的阴冷,死寂,如单调而高亢的蝉鸣,沁人骨髓。在此背景下,再来关注民俗学这一小学科的生存境况及其研习者,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意外与伤感。

  作为学科体制内的一门学科,民俗学一直都不是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专业,只招收研究生。在学科归类上,1998年教育部将民俗学由原来的文学的二级学科,调整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这一学科门类归属行政性调整对民俗学专业的每一个学生的影响重大,甚至是致命的。1949年后,行政精英很快将历史不长、学术积累不多,从业者甚少的民俗学视为资产阶级学科并予以取缔,民俗学遂以民间文学、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人民口头创作等名目在高校艰难地存身 。因为有“文学”二字,且从业者确实又主要是在收集、整理、研究神话、故事、传说、史诗、歌谣等口头流传的“文学”,这个学科为数不多的师生也就始终与中文系(也即现今众多的文学院)为伍。1998年学科目录调整之后,也大致如此。可以见证共和国民俗学学科历史的北京师范大学和1949年后一直在该校任教的钟敬文教授的教学生涯都典型地经历了这一过程。这样,在就业难的整体社会情境下,民俗学研究生新的窘境也就应运而生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产经》 2012年第4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铭铭]民族学与社会学之战及其终结?
下一条: ·[岳永逸]“民俗学,那是干啥的”──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二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