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毓庆]“女娲补天”与生殖崇拜
  作者:刘毓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4 | 点击数:25514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从名义考释、功能分析、神格考察、形态比较等四个角度,对女娲的原始面貌作了考证,认为女娲乃女生殖器的生命化、人格化,“娲”字之本意即女性器。其次从女娲生炎帝、黄帝、夏人,以及“女娲蛇躯”、女娲化为石的传说入手,引用人类学资料,分析了蛇、石意象的原始意义,进一步证论了女娲创始神、生殖神的本质。继而考证了“天裂”神话的天文根据,认为它是在极光现象的启示下产生的神话,是毁灭性灾难的象征。而“女娲补天”神话则是以生殖、大量繁衍人口的方式拯救氏族灭亡的寓言。
关键词:女娲;生殖崇拜;天裂;补天

在中国上古神话与文化史上,没有任何一位女神其地位可与中华之母女娲相提并论。女娲业绩主要在“补天”、“造人”两端,然“造人”与“补天”之间有何意义联系?女娲神话之奥义何在?就此问题言及者虽众,但探得骊珠者并不多。笔者就此略述拙见于下。
 
一、“女娲”原貌考证
 
国内外有部分学者曾怀疑女娲是女阴的象征。这个结论并不算错,只是在论述上推测者多,实证者少;民俗资料多,文献根据少。因此在一般学者看来,那只是一种猜测或可能,而不能成为科学的论断。这确是一个不小的遗憾。本文则想从名义考释、功能分析、神格考察、形态比较四个方面,首先对女娲的原始形态作出分析和考证。
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要素与神话要素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诸神的命名及其名称的历史,理解诸神的本质,这是乌斯纳的《神名论》所提供的一条思路。我们不妨顺着这条思路,从女娲的名义入手,考察一下女娲的本质。
《说文·女部》云:“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从女呙声。”这是文字学家对娲之本义作出的最早解释。“古之神圣女”是对女娲地位的确定;“化万物”意即化育万物,是指女娲无限的生殖功能,表示女娲之所以为“神圣女”,乃因其为天地万物之母。“从女呙声”,是指娲字的构成,表示娲是形声字。宋以前治文字学者,多把形声字的声符认作为简单的表音符号。自宋人王子韶倡“右文说”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了一组同一声母的形声字与其声母在训诂上的关系。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云:“王圣美治字学,演其意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其后治文字学者,在此基础上多有所发明。特别是清代学者段玉裁、王念孙、郝懿行、焦循、阮元、黄承吉、钱绎以及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他们或对此作理论上的总结,或将“以声为义”的“右文”理论,贯彻于其对《说文》、《尔雅》、《方言》的注释之中。将训诂学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黄承吉非常干脆地说:“凡字之以某为声者,皆起原于右旁之声义以制字。”(注:《梦陔堂文集》卷二《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章太炎先生云:“同一声类,其义往往相似。”(注:《国故论衡·语言缘起》)刘师培云:“造字之始,既以声寄义,故两字所从之声同,则字义亦同。”(注:《左庵集》卷四《字义起于字音说》。)梁启超云:“凡形声字,不惟其形有义,即其声亦有义。”(注:《饮冰室文集》卷六七《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著名学者沈兼士先生撰《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一书,更对此作了全面总结,使此理论更得以完善。陈寅恪先生盛称沈著“极精确”,并认为“中国语言文字之学以后只有此一条路可走也。”(注:《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3页。)以此理论将“娲”字作一分析,我们便会发现,“娲”字之中,的确蕴藏着女娲为女生殖器的秘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系列的从“呙”得声的字中得到解答。如:
锅从金,《一切经音义》:“烧器也。”即用金属制成的圆形凹器,可以容纳饭食之物。
从木,《说文》:“盛膏器。”即车上盛油的器皿,呈圆形。
从车,《广韵》:“车盛膏器。”意与同。
从石,《玉篇》:“碾轮石。”即可旋转的碾轮。呈圆形。
从山,《集韵》:“山形似者。”即碾轮状的圆形山。
埚从土,《玉篇》:“甘埚,所以烹炼金银。”即用土制成的液金圆器(土壶)。
涡从水,《文选·江赋注》:“水旋流也。”即水旋转形成的中间低洼的水流。
窝从穴,《字汇》:“窟也。”即穴窟。又《新方言》:“凡鸟巢曰窝。”
脶从肉,《玉篇》:“手理也。”即手指上的文理,指上文理多呈旋转的圆形。
蜗从虫,《说文》:“蠃也。”即螺类,呈圆形。
不难看出,从“呙”得声的字,多与圆形或容器有关。
“娲”字本意所指,是与女性有关的呈圆状之物或容具,这是汉字形声字声兼义的一般规律提供给我们的信息。那么“娲”之所指除了女生殖器(包括外阴和子宫)外,是否还会有第二种可能呢?为了使问题明晰化,我们再从女娲的功能上作出进一步分析。
女娲之所以名娲,我认为当与娲所指物的功能有关。在女娲的传说中,其神力最著者是一个“化”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从语音上分析云:“娲化叠韵。”意即“娲”者“化”也。张舜徽先生《说文约注》伸之云:“古之神圣能化万物者谓之娲,犹蚕化飞虫谓之蛾也。娲、娥声义并受于七,七者变也,今通作化。吪、鈋并从化声,而五禾切,是七之古读,与娲、蛾近矣。娲本化之通名,乃谓妇女之多才善作,用智广而创物多也。丝麻可以为布帛,腥臊可以成肴膳,黍稷稻梁以之酿酒,桃李杏梅储为干,刺乡则采丽成文,剪裁则衣裳备服。凡所营为,多出女工,技巧变多,民赖其用。先民叹化物之功,故造娲字以名之。好事者必为神异之说,目为太古女皇,加以附会,妄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马知遥]非遗生存的困境解析
下一条: ·[陈连山]神怪内容对于《山海经》评价的影响
   相关链接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樊存常]伏羲女娲 定情峄山 梁祝读书 峄山结缘 走进峄山 探寻情源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李靖]神话的电影媒介化讲述与本体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个案
·[梁奇 刘红玲]淮阳伏羲女娲神话的生殖崇拜及其演化 ·[刘惠萍]民间信仰的正典化与现代化
·[吴晓东]禹妻“涂山”氏名称与“蜍蟾”同源考·[丁思瑶]民间叙事的跨文类表达
·[杨利慧]官民协作:中国非遗保护的本土实践之路·[吴晓东]伏羲女娲蛇尾蜴尾考
·探访河南济源“中国女娲神话之乡”·生殖崇拜到阳鸟瑞禽:金鸡怎成"文武勇仁信"化身
·[朱鹏]汉画像中人首蛇尾擎日月图像研究述论·[仵军智]关中西部乡村“母性神”信仰活动考察
·[田波]“人文初祖”考·[吴晓东]汉画像里的嫦娥为什么有尾巴?
·[张多]女娲神话重述的文化政治——以遗产化运动为中心·[张勃]景仰女娲 凝聚精神力量
·[文忠祥]花儿会产生动因机制新论·[徐凤]甘肃伏羲女娲神话扩布之探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