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段宝林]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民歌四行诗之西传
  作者:段宝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1 | 点击数:10879
 

 

内容提要:四行体民歌是中国民歌的古老形式。而欧洲原来没有这种四行体。四行体民歌的西传有南北两条道路。过去的研究比较重视北路。本文根据人类学与民俗学资料,认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一条重要通道,同样需要重视,因此,澳门与葡萄牙的有关葡文资料值得很好研究。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四行体民歌;班顿

中国四行诗民歌体有古老的历史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已发展成熟,在“国风”中已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后由四言发展到五言,在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中更大量出现。唐代以后又发展为七言四句的绝句和山歌体民歌,至今仍是中国南方山歌体的主要形式。在江南汉族及壮族、黎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之山歌,乃至藏族之“堆谐”(六言四句)和维吾尔族之“柔巴依”等民歌体式均为四行诗体。
这种四行体民歌除每首(或每段)四行外,其结构形式还有如下特征:
1.以自然事物起兴,常常是第一、二句起兴,第三、四句是主旨。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一般只有比兴的关系和感情上或音韵上的联系。如《诗经》周南之《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又如汉魏乐府古辞《高田种小麦》: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
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再如南朝《大子夜歌》: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近代土家族山歌:
 
高山点灯不怕风,深山砍柴不怕龙,
无心哪怕郎做官,有心不怕郎家穷。
 
此类山歌甚多,不能一一例举。
西藏最有名的仓洋嘉措情歌,在民间广泛流传,其第一首为:
 
在那东方山顶,升起洁白的月亮。
美丽姑娘的面容,渐渐浮现心上。
 
这是六言的“堆谐体”民歌,至今仍很流行,生命力极强。
2.四句之中,第二、四句押尾韵。
以上各例均可作证。这种形式的民歌体,是中国民歌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两三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乃至西域、西南边境康藏高原……直到南海之滨,至今广为流传。
但在欧洲,在古希腊、罗马乃至罗曼语族、日尔曼语族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古代民歌中,这种四行体民歌是没有的,即使偶然有也是极少的。而在近代,在中世纪以后,在一些欧洲国家中却出现了四行体诗歌。过去匈牙利学者对此曾作过专门研究,认为是由陆路传入欧洲的。这是一条道路。但我以为除陆路之外,还有南方的水路一条通道,也是不能忽视的。可以说南北两条丝绸之路都和四行体民歌的西传有密切的关系。
有许多证据说明,南方丝绸之路,由中国南方山歌体最流行的江南沿海地区,到印尼、马六甲的马来民歌班顿(pantun)经过葡萄牙人和其他如西班牙人、荷兰人、意大利人、希腊人的传播,在南欧诸国都有了此种歌体。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条通道。
 
 
首先是印尼马来民歌,最流行的歌体是班顿体,即四行体。在《印度尼西亚民歌选》中,班顿四行体占了绝大部分(注:《印度尼西亚民歌选》张企程辑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1956年再版。)。据译者张企程先生说,此种歌体的特点是:
“前两行和后两行并没有意义以上的连贯性。前两行多半述说一种比喻以作后两行的引子,后两行才表达作者的中心思想。”同时,这种四行诗还押ABAB韵,不但押脚韵而且有时还押腰韵和头韵。下面这首班顿民歌是译得比较好的,大致保持了原来的韵律:
 
田里青蛙从哪里来?
是从小河里来到那田里。
甜蜜爱情从哪里来?
是从那眼睛再到胸怀。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纪兰慰]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舞蹈史中的历史地位
下一条: ·[王四代]西南少数民族神话史诗中的时空观
   相关链接
·上海土布经典纹样展在华东师大召开·上海土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起繁荣
·[张明明]“海丝之路”背景下的中琉妈祖信仰书写及其文化交流意义·[官茹瑶]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价值与意义
·[戴欣佚]江户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书籍贸易特点研究·“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全球征文大赛征稿启事
·[麻国庆]跨区域社会体系:以环南中国海区域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研究·中国正在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