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陈怀宇]赫尔德与周作人——民俗学与民族性
  作者:陈怀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06 | 点击数:27769
 


  摘 要:周作人撰写的作品中使用了许多民俗学和民族文学的关键词语,如民歌、民俗学、童话等,这些外来的关键话语反映了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期间通过学习森鸥外、柳田国男等人的著作而受德国近代民俗学、人类学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周作人对民俗学、人类学的重视是因受到德国近代学者赫尔德的思想影响。赫尔德对民歌的研究实际上由周作人接受并在中国语境中发展出自己的学术兴趣。同时,周作人撰述中所使用的民族与国民性话语的历史上下文及其与德国近代思想史上赫尔德文化民主主义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关键词:周作人;赫尔德;民俗学;国民性;文化民族主义

  作者简介:陈怀宇,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近年中外学者开始关注周作人在中国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注意到他对民间文学如民歌以及儿歌的保存、搜集整理所作出的贡献。【1】 大多数学者注意到周作人受到的西洋和日本民俗学的影响,即西洋以泰勒( Edward B.Tylor) 、弗莱则( James G. Frazer) 、安特路郎(Andrew Lang)等为代表的民俗学,以及以柳田国男为代表的日本近代民俗学, 【2】但却忽视了周作人受德国近代民俗学者、特别是赫尔德( Johann Gottfried Herder, 1744—1803)思想的影响。民歌即赫尔德所谓的Volkslied, 而美国青年学者Lee Haiyan近年发表的研究中国现代民歌运动的文章特意回顾了近代德国民族主义和民歌运动的联系,并把赫尔德看作是始作俑者,指出德国的民歌运动影响了日本和中国。【3】 这一观点十分重要,令人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注意到周作人笔下的赫尔德。首先深入探讨周作人与赫尔德之间思想联系的是旅美青年学者刘皓明先生。【4】 刘先生的研究非常敏锐地关注了赫尔德对周作人的思想影响,但仍有值得补充之处。所以本文除了在评论周作人著作中的赫尔德之外,亦试图从周作人作品中的一些德文词汇来看周作人通过日本近代学术熏陶所受到的德国学者赫尔德的影响。因此,本文一方面提供更多数据支持德国民歌运动在中国的影响的观点,另一方面将周作人与赫尔德思想的联系放在笔者十分关注的赫尔德对于近代中国学术的影响这一更为宽广的背景下考察。

  清末民初最早注意赫尔德的中国学者是王国维和周作人。前者1904 年提到赫尔德, 后者1908年提到赫尔德。有趣的是,当时中国和德国的交往并不密切,前往德国留学的学者也极少,对于德国思想和人物的介绍当然处于萌芽阶段。无论是王国维还是周作人,都没有留学德国乃至欧洲的经历,他们的西学知识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日本学者,两人都曾游学日本,跟随日本学者学习西学。他们对于赫尔德的了解很有可能是经过日本学者的介绍。因此,周作人论述中出现的民俗学、民族主义思想可能均通过日本近代学术而受到赫尔德的影响。周作人与赫尔德的关系不过是赫尔德对近代中国思想学术影响之一例。

  民俗学与民族文学

  首先应该注意到周作人使用的很多民俗学名词均给出了其西文原语,这些西文原语很多是德文,从这一现象可知周作人的民俗学知识和德国文化的影响分不开。事实上,民国初年周作人在日本学习的阶段,对德国文化和学术已经有所了解。他使用的很多术语均提供外文原文,而这些原文显然是德语,比如童话(Marchen) 、儿童学( Paidologie)以及人类学(Anthropologie) 。【5】 又如他在1919年发表的《祖先崇拜》一文中提到生物学,使用的原文Biologie一词也是德语。【6】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也接触了德语文学,如他对歌德的了解来自日本学者森鸥外( 1860—1922 ) 。他在1922年7月24日发表的纪念文《森鸥外博士》中列举了森鸥外翻译介绍欧洲文学的功绩,提到森鸥外翻译了歌德的《浮斯忒》,以及介绍歌德生平的《歌德传》和介绍歌德名作的《浮斯忒考》。【7】森鸥外原本学医学,爱好文学, 1884—1888 年曾留学莱比锡、德累斯顿、慕尼黑等地,对德国文化及文学颇为留心。大概周作人也读过他的德语作品翻译。森鸥外可能影响到了日本著名民俗学者柳田国男( 1875—1962) 。后者1890年在东京结识森鸥外。柳田是日本民俗学的奠基者, 【8】而博闻强识的周作人也的确读过他的著作,如《退读书历》、《远野物语》等。周作人在1931 年11 月17日专门撰写《远野物语》,指出了民俗学的丰富趣味,柳田虽然不使用民俗学这一称呼,但他和高木敏雄编辑发行的《乡土研究》一刊促成了民俗学在日本的发达。【9】 周作人在1943 年7 月5 日《我的杂学》一文中对日本民俗学的兴起略有评说:“《乡土研究》刊行的初期,如南方熊楠那些论文,古今内外的引证,本是旧民俗学的一路,柳田国男氏的主张逐渐确立,成为国民生活之史的研究,名称亦归结于民间传承。”【10】周作人倡导民俗的研究,固然跟柳田对他的影响不能分开,但柳田或许受森鸥外影响,而森氏又从德国吸收了一定的思想资源。所以这其中有从德国到森鸥外,从森鸥外到柳田再到周作人的学术传承。

  周作人在撰述民俗学作品时使用的民歌、童话等词均来自德文。比如民歌,周作人同时给出了两种原文即德文Volkslied 和英文Folksong。具体而言,周作人参与了1918年开始的北京大学征集歌谣活动,成为主要编辑者之一,他共收集了1000多首民歌,其中在《北京大学日刊》上连载了148首。他在1919年9月1日为刘半农所写的《江阴船歌序》一文对民歌有详尽的阐说,“民歌(Volkslied,Folk song)的界说,按英国Frank Kidson说,是生于民间,并且通行民间,用以表现情绪或抒写事实的歌谣。中国叙事的民歌,只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等几篇,现在流行的多半变形,受了戏剧的影响,成了唱本”;他又说,“民间这意义,本是指多数不文的民众;民歌中的情绪与事实,也便是这民众所感的情绪与所知的事实,无非经少数人拈出,大家鉴定颁行罢了,所以民歌的特质,并不偏重在有精彩的技巧与思想,只要能真实表现民间的心情,便是纯粹的民歌”。【11】 这里周作人加在民歌一词之后的第一个外文词德文可见其思想的德国渊源。他的民歌思想还在他给诸多民歌集所写序文中有所阐释,如为刘经庵1927年在商务印书馆刊行的《歌谣与妇女》一书作序。1927年4月3日他在给林培庐写《潮州畲歌集序》一文中说,“歌谣是民族的文学。这是一民族之非意识的而是全心的表现,但是非到个人意识与民族意识同样发达的时代不能得着完全的理解与尊重”。他在《歌谣》一文中说民歌是原始社会的诗,可以从文艺和历史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历史的研究就是1民俗的研究,从民歌中去考见国民思想与风俗。他把民歌分成情歌、生活歌、滑稽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等。【12】 除儿歌外,他还重视童话。他自称对于童话的了解来自哈特阑(Hartland)的《童话之科学》和麦扣洛克(Macculloch)的《小说之童年》以及后来夷亚斯莱(Yearsley)的《童话之民俗学》。【13】 1918年6月周作人撰《安得森的十之九》专门讨论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及其作品,顺便也提到童话的起源和格林兄弟收集童话的贡献。该文中他给出的童话原文Marchen即来自德文,这也反映了周作人的童话知识有其德语来源。1927年12月15日他在《花束序》中提到安徒生的文学童话创作和格林兄弟搜集民间故事的活动。【14】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施爱东]龙与图腾的耦合:学术救亡的知识生产
下一条: ·[孙国林]延安时期文艺期刊风采再现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