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通道项目:口头传统和互联网
  作者:通道项目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05 | 点击数:11072
 

3. 通过连接地图的方式来阅读

连接地图中的敞开式页面指得是通道项目中提前设置好的可选择路径,您可以自己决定如何利用其中一种或多种可用途径。当然您不能像使用维基那样随便登入、登出规定好的序列,但是这正是电子场所的特征,而恰恰又是技术场所所缺乏的特质。书本中没有设定好的“后退”键,也没有可点击的链接。

4. 通过分支来阅读

您可以使用无数选择中的任何一种方式来发掘每个节点,但是这本书试着在我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融入一些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打断正常的线性书面逻辑太多次,那么就不能立刻回到之前的出发点。而且这些与外界各种媒介链接的分支都是死的;音频、视频等等不能被强制加入这两者中间。您可以一手点击鼠标、另一手拿着书本探索分支内容。当然书本的一些自身特质会限制其模拟电子场所(和口头场所)技术的程度。

实验局限性

在人们开始恐慌之前,目前媒介实验只能发展到这一步。我们不能彻底改革书本技术、并强迫其转变成为一种跟其本身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我们思想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种文本排列心理,我们已经认定了这种由页面、段落、章节、其他按顺序排列等组成的顺序。这种心理如此根深蒂固,它会像计算机系统一样自动运行。不管我们是不是喜欢这种做法,事实上我们的思考和交流过程都已经程序化-技术程序化了。

但是至于文本媒介与普通文本相比,能多支持多少内容-这正是我们为何研究《通道思想》-你可以“点击”这本变形的书,并随着阅读的展开描绘您自己的路径。没有任何一种“硬件”文本可以完全模拟口头传统和互联网,当然书本可以自身进行一定的变化,但是它仍然是一本书。如果我们按照建议写这本书,它可以达到两方面互相关联的宗旨。这本书揭示了技术场所内各种情况是如何综合并互相影响的,而且提醒我们非线性的参与性技术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的实验目前只能进行到这一步是有原因的。

最后一点

最后我们再稍微谈及一下很重要的一点。您会发现有些话题在通道项目的不同节点中会重复出现。您将有机会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衡量它们的重要性,而且也会有多次机会熟悉关系网中的每个节点。我在此想申明一点:不管是前面我们谈及的书还是维基都具备这一关键特质,而且我们是出于两方面原因考虑才这么设计的。

1.第一:“反复”“重复” 之间的根本区别是通道项目的一个关键特征。一方面这两者之间的不同与口头传统和技术之间的不同很相似,同时另一方面,这两个特征与文本技术(TT)又是不同的。

“重复”需要在线性框架内提前设定好次序,换句话说也就是技术场所环境内。每个实例都需要前面的例子理解其含义。这种认知结构会产生一定的结构重点、或是厌倦:而重复也可能会产生有效或是恼人的效果,这都取决于作者如何处理这一转换过程。

而“反复”则是单独发生的,而且每个例子中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含义也会不同。就好比说,“从前”这个短语就是具有反复含义的,而不是重复含义,因为这个短语预示着一个事件将要发生-比如《格林童话》。口头场所和电子场所的网络-导航中经常使用到反复这一手法。

2.第二,我将反复这一手法加到通道项目中意在加强研究。因为我们需要多条通道进行导航,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多条通道“到达”目的地-不管“目的地”到底在何方。不管您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导航,你都可以找到到达中心思想的通道、以及通向各个目标点的不同路径。

请记住:我们不是只有文本这一单项通道引导我们、替我们做决定、或是提前决定未来旅程的每个步骤。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在每个连接口创造了多个机会允许我们选择多种路径,从开始、到结束、以及中间的连接点,我们都可以自行决定去往何妨。而且反复这一手法也让关系网保持运行、并保持其生命力。

随着我们不断深入项目,我们会发现通道总会与书本或者是维基其中一个相符,因此请记住:口头传统和信息技术是具有反复性的,而技术则是具有重复性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通道项目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朝戈金]《亚鲁王》:“复合型史诗”的鲜活案例
下一条: ·口头传统研究国际学会(ISSOT)
   相关链接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
·[初笑宇]互联网语境下牛郎织女的异文及流变·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