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通道项目:口头传统和互联网
  作者:通道项目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05 | 点击数:11071
 

在维基中冲浪

和书本、技术场所不同的是,人们可以选择在线工具中的不同通道,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个体化的路径。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不是解释单一的文本,而是让自己遨游在维基中。维基是一个合作性质的电子空间,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各种不同的路径,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其做出贡献。某些特殊情况下,您可以修改维基中关联的内容,从而让其与您自己的经历更相符。您是这个过程的主导者:您自己确定活动进行的顺序和内容。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您在移动鼠标的过程中也相对也积累了经验。请注意通道项目的维基支持您对我们的贡献-Contributions这个过程是通过节点展开的-而不是直接编辑之前已经存在的内容。

不同方法

您可以从四种不同的途径自由选择

1.通过默认方法:“直截了当”的模式。
通道项目的维基部分可以直接阅读,也就说我们可以按照左手边目录中的整张表格中的字母顺序来阅读。同样思考一下《通道思想》(只是多种选择中的一种)的书面顺序,这种名词顺序仅仅是关系网中多种顺序中的一种。

2. 通过三种主要媒介进行阅读:
另外一种遨游维基的方法就是主要利用三种主要媒介环境中的某一种,-口头场所技术场所、, and 电子场所-而这些是口头传统-电子技术的核心,同时也是通道项目整体的基石。大家可以从网页上侧的菜单栏进入这三种媒介。

口头场所是词语交换的场所、或者说是口头传统进行的场所,是为观众表演口头传统的“场所”。和其他内容一样,口头场所是人们展示人类最最古老、最最有影响力交流技术的场所。技术场所出现在其之后,指得是人们创作文本、并利用其充当思想发现与交流替代物的交流技术过程。电子场所则指得是虚拟世界中的互联网与电子媒介。在当代社会,这三种技术交替存在于各种媒体渠道中,这也正是通道项目想要展示并解释的内容。

如果您想要开始了解这三种思想中的一种或多种形式,那么你可以首先从维基中的基础部分开始,然后再向其他部分展开。(这个电子工具的一个优点在大家“阅读”过程中,给大家提供了很多机会发现相关内容)。

3. 从环节地图开始着手。
环节地图包括维基关系网中提到的各种路径,尤其是我们在浏览过程中通过点击发现的各种路径。比如说电子世界, 指得是各个节点组成的环节地图将跳跃性文本引向口头艺术博物馆、然后到变形反讽、再到重新同步事件、到系统与事物等等。各种路径给我们提供机会思考各种情况,包括:无文本世界、文学与口头传统的媒介景观、变化发展的古代希腊神话、表演的再创造、与不涉及任何“事物”的交流等等。另外整个过程都围绕着通道项目的核心-口头传统与电子技术主题-展开。

不过这只是一方观点而已。人们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浏览模式(这一过程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节点处)。或者他们会自己决定如何浏览、并在每个可选择的节点处积累自己的经验,从而积极创造自己的节点地图。大家有绝对的自由选择、并解释阅读内容,而我们则期望大家能够考虑将自己发现的路径与通道项目通过《环节地图参考》与大家共享,从而能充当后来读者的“导读”。

4. 从分支着手。
所有的话题节点都包括各种分支,这些分支允许我们通过导航浏览到其他一些涉及到这一讨论内容的节点。在线工具的其他内容则主要取决于浏览者如何继续浏览。您可以选择跳过这个分支,或者是“离开”现在所阅读话题节点转到另一个节点去。当然这个在线电子工具的宗旨就是消除技术场所定义的出发概念、并用通道项目的口头传统和互联网中的概念对其进行替代。

这是一个简单描述的通道工程维基所有功能的截图


欢迎来到通道工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通道项目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朝戈金]《亚鲁王》:“复合型史诗”的鲜活案例
下一条: ·口头传统研究国际学会(ISSOT)
   相关链接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
·[初笑宇]互联网语境下牛郎织女的异文及流变·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