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纪兰慰]民间舞蹈与田野作业
  作者:纪兰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17 | 点击数:13911
 

 

 
一、民间舞蹈与民俗学的关系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它的内容涉及到民族历史、生产、习俗、宗教、道德、伦理、民情等各方面,它是各族人民劳动与生活的缩影,是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因此,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感情表现社会生活的人体文化,通过人体的形态和神态传情达意、抒发情感,因而它又是一种非语言文字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民俗学就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项的学问”。(陶立璠《民俗学概论》,由此看来,民俗学研究的范围是广泛的,无论是物质民俗(如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工艺等)、社会民俗(如家庭、村落、岁时、成丁礼、婚丧、社会结构等)和精神民俗(如宗教、道德、禁忌、民间口传文学、民间游艺等),民俗事项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无所不在。民间舞蹈做为一种活动的、依靠人体抒情达意的、作语言文字的民俗文化现象,自然属于民俗学研究的范畴,这是不容置疑的。各类民俗事项经过长时期的集体的传承逐渐形成一种模式,在这种被“定形化”了的文化事项中,民间舞蹈占有重要的比例和地位。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同时民俗活动为民间舞蹈的传衍提供了具有特殊环境和氛围的广泛的舞台。
民间舞蹈的民俗性特点源远流长。从我国考古资料、岩壁画以及文献记载中,早已反映了民间舞是在人类的劳动生活、祭祀等活动中产生发展的,它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的马家窑文化出土文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约五千年之久,它真实地记录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舞蹈活动的情景。彩陶盆口内壁画了三组五人连臂携手迈进,头饰和尾饰朝同一方向倾垂的画面。或许是出于画面处理的需要,五人一组之间用竖弧形线条相隔,实际生活中可能是围成一个大圆圈,这自然就形成了一个“舞蹈场”,它表现先民们在祈祝狩猎丰收或祭祀神灵或在抒发劳动后的喜悦之情。这各“联臂踏歌”的群众性古舞形成至今仍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民俗活动中久传不衰。著名的广西花山崖画,是反映壮族先民生活的珍贵史料,据有关专家们断定,崖画约是春秋战国时代所作。花山崖画场面很大,人像多达一千三百多个,有一部分明显的是舞蹈着的形象。他们排列整齐,动作一致,大多是双臂向上伸张,双腿半蹲,头戴饰物。人物的周围还画了一些动物、铜鼓、铜锣、藤牌之类东西。岩画所反映的内容说法不一,可能是凯旋归来的庆典,或是狩猎之后的歌舞,或是“拜水神”之俗的祭祀图。(陈兆复《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美术》我国古代文献中尤其是明清时期著述的《百夷传》《南昭野史》《赤雅》《奥东笔记》《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典》《广舆胜览》《扎朴》《柳边记略》等著作中,程度不同的笔录了当时当地各民族民间舞蹈在民俗活动中的情况,展现了民间舞与传统的风俗活动密切相联的关系。民俗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赋以新的内容,从而使民间舞蹈的时代精神也得以升华。
 
二、民间舞蹈与田野作业的关系
 
民间舞蹈是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中活的民俗文化事项,特别是在我国边疆各民族地区,被誉为“歌舞之乡”的村寨,“喜歌善舞”的民间艺人比比皆是。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运动着的人体来表现文化的,民间舞蹈载体是人。对于人和人体动作艺术规律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是不可能控制在科学实验室内进行的,只有田野作业才是获取第一手、真实的民间舞资料的唯一重要途径。因为这是由民间舞这一特殊的研究对象和性质所决定的,对于这种非语言文字的人体文化,只有自己亲身到实地进行考察才能获得生动准确的资料,这是在大城市或书斋里不可能解决的。不言而喻,建立在田野作业基础上的民族民间舞蹈研究,才是坚实可靠的。田野作业是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的生命线和基础,是舞蹈工作者一门重要的基本功。
过去我国文献上记载的民间舞资料,多是文人从游记见闻有感而发的角度记录的,基本上是零散、浮浅的现象描绘。作为专业舞蹈家本人深入到民间采风进而编创成舞蹈作品,还是从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戴爱莲、梁伦、贾作光、赵得贤等老一辈舞蹈家和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开创的。如戴爱莲先生为搜集少数民族民间舞于1945年到西康康定学习了藏族舞蹈后,在“康藏舞蹈大会”上表演了《巴塘弦子》《新疆土风舞》等。翌年,戴爱莲先生在重庆组织了“边疆音乐舞蹈表演大会”,此次集藏、维、瑶、彝、蒙、羌、汉等七个民族的民间舞首次同台演出,轰动了整个山城,谱写了中国现代舞史的重要篇章。四十年代初,延安的秧歌运动,体现了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向民间学习的坚定方向和满腔热情。19425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发表《讲话》后, 鲁艺率先组织起一支秧歌队,利用陕北闹秧歌的风俗,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在延安掀起了秧歌运动热潮。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那时的民间舞采风活动还仅仅是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提倡、组织下,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许多从事舞蹈编创、表演和舞蹈教学的专业舞蹈工作者,热情满怀深入各民族地区,和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拜民间艺人为师,学习、搜集、整理民间舞蹈。纯真质朴的劳动人民情感和他们绚丽的民间舞艺术,使这些舞蹈家对民间舞的认识和感受产生了新的飞跃。在此基础上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深受群众欢迎久演不衰的舞蹈精品,如《红绸舞》《荷花舞》《快乐的啰嗦》《三月三》等等。与此同时在舞蹈教育方面,也初步建立了一套民族民间舞训练教材。这一时期的民间舞采风活动,涉及的民族地区和民间舞种都广泛深入多了,并开始注意搜集图片、文字资料,初步开展了对民间舞蹈沿革的研究。然而由于采风活动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培训,大多数人员尚处于学习模拟舞蹈动作阶段,对于民间舞蹈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特征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大多处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盲目状态中。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祁庆富]凌纯声和《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下一条: ·[周毓华 孙婷婷]异地安置羌民的“第一个羌历年”
   相关链接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符腾]浅论新时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 与人文理念思考·[龙圣]现实与文献: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作业的两个向度
·[彭牧]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陈权 阿依林芳]民间舞蹈“蛾蛾灯”的保护与传承·[施爱东]学术与生活的不可通约性
·[万建中]民俗田野作业:让当地人说话·杜博思:行走在生产链上
·[高忠严 张琬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学田野作业反思·[刁统菊]女性民俗学者、田野作业与社会性别制度
·[埃尔默]米尔曼·帕里口头文学特藏的数字化:成就、挑战及愿景·[赵梦]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并存
·[张一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选点与进入·《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讲述民俗学者田野故事
·万建中 林晓平主编:《民俗学田野作业与田野基地建设》·[覃延佳]做田野如何成为更好的交谈者
·[刘铁梁]城市化过程中的民俗学田野作业·[陶立璠]“非遗”抢救性记录与田野作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