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赞天地之化育,辅万物之自然:应时精神
中国人讲究顺天应时,循时而动。这个时,是指时间,但不是简单的物理时间,而是被做了段落划分和属性赋予的文化时间。对此,《礼记·月令》中已有明确的表述。在这里,天象、物候、人事就被统一组织到一个井然严密的时间秩序之中。时间被按月份划分为前后相续、依次出现又周期性循环的不同段落,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运转、位置的变化与大地上的草木荣枯、风雪雨霜、鸟飞南北、虫振虫伏则成为时间段落推迁往复的具象表征;每个时间段落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属性,各有其帝,各有其神,各有其虫,各有其音,各有其数,各有其味,各有其臭,各有其祀。按照顺天应时、循时而动的原则,人们要根据时间的属性和自然万物的特点来安排社会的生产、活动、作息,决定自己所当为和所不当为的事情,从而在人与自然之间达成一种和谐。顺天应时、循时而动,既意味着人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外部环境;又意味着人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行为赞天地之化育,辅万物之自然,另一方面又借助自然之力以实现自身的圆满。清明节的诸多习俗活动体现了中国人的应时精神。
首先是尊重自然规律,不误农时。清明节所在的时间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所在的时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养蚕采茶的大好时节。此时我国不少地方都有与农事相关的习俗活动。比如南方养蚕的地方多有“闹清明”的做法。届时,农家要祭蚕神,喝天花酒,吃笋、藕、粽子等,期望茧子又白又结实。清明前后各地蚕神祠殿还要办香火会,供奉马鸣王、嫘祖和蚕花五神,并唱蚕花戏以祭神。会上还交易各种蚕具及生活用品。禳白虎、请蚕猫、轧蚕花、捂蚕种、买桑叶等也是在清明时节举行的与养蚕有关的习俗活动。过去山东许多地方,有清明饭牛的习俗,在清明节喂牛一顿好吃的,意味着从此它就要开始春耕了。而许多清明农谚,如“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浸谷种,勿要问爹娘”、“清明不上粪,越长越短劲”等,更揭示了人们对不误农时的要求。
其次是通过一些活动赞天地之化育,辅万物之自然。清明节有时在仲春之月(农历二月),多数在季春之月(农历三月),总之是个春天的节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春天的特性是“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身处春天的人就要在行动上与春天的特性保持一致,并有所助益。而诸如放风筝、荡秋千、斗鸡、镂鸡子、斗鸡子、踢毬、拔河等清明节的习俗活动,都具有运动、竞斗色彩,它们的举行,是对“生气”的抒发,对阳气的襄助。
再次,借助自然之力以实现自身的圆满。这可以清明节的插柳、戴柳习俗为例。插柳,即折取柳枝插于门户、屋檐等处,某些地区还要在坟上或农田的田埂旁插柳,俗信“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戴柳,即将柳枝、柳叶或柳圈戴在头上、挂在项间,或佩在衣服上。杨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柳条插土就活,“断殖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另一方面,在众多植物中,柳树发芽是较早的,所谓“彼庶卉之未动,固肇萌而先辰”。插柳、戴柳的目的,正是为了满足民众通过与柳的接触将其繁殖力和生命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而使自己的生殖力、生命力得以强化的欲求。民谚云“今世戴杨柳,下世有娘舅”、“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胡不踏青,又过清明,胡不戴柳,须臾黄耇”,都将柳与人们对延续生命的欲求联系了起来。而清明节的食俗,如享用可以补阳气、益精气、强筋骨的鸡蛋、春饼、乌饭、青团等节令食品,同样具有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作者自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