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今年端午民俗味更浓
  作者:人民日报 记者 李舫、崔鹏、王伟健、刘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9 | 点击数:5483
 


弘扬传统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 拉动百姓消费

今年端午民俗味更浓 民族公共文化意识觉醒

  赛龙舟

  5月28日,新疆和硕县在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金沙滩水域
举行第四届龙舟大赛和水上拔河比赛,庆贺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安正康摄

点雄黄

  5月28日,福州市民为幼儿“点雄黄”。   杨婀娜摄

  

选艾蒿

5月27日,江西乐平居民在挑选艾蒿。 朱定文摄

  

  买粽子

5月28日,江苏南通市民在选购粽子。  何剑荣摄

 

  本报北京5月28日电 综合本报记者消息:艾叶飘香、龙舟似箭、锣鼓喧天……自从成为法定节假日之后,今年端午节日味更浓,各地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得到发掘复兴。

  今天,尽管飘着丝丝细雨,北京天坛公园仍是游人如织,雍容典雅而又活泼矫健的中和韶乐舞蹈——文德舞吸引着人们的目光。74项原汁原味的端午文化活动在北京各区县次第展开。

  湖南汨罗是屈原投江之地。今天上午9时,汨罗江龙舟竞渡中心,高约丈余的屈原雕像前,4名儒生打扮的老人正在行祭龙礼。祭龙仪式后,是龙舟比赛。随着彩色信号弹升空,鼓乐齐鸣,龙舟逆流竞发,船头鼓手挥动红色的鼓槌,敲打出强劲的节奏。

  香港数万市民冒雨观看赛龙舟。在赤柱,市民李先生一家四口都来了。他说,在家吃粽子、出来看龙舟,是全家每年过端午的必备节目,也可以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今天是端午小长假第一天,消费市场再次迎来购物热潮。各商家促销活动中打出“传统文化”的概念,与消费者展开互动。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发现,以前“素面朝天”的粽子有了精美包装,成了馈赠的礼物。据不完全统计,老字号稻香村今年准备了550万个粽子投放市场,比去年增长了21%;华天集团烤肉宛、护国寺小吃等店主推经典的豆沙、小枣粽子,销售预计同比增长20%左右。

  端午小长假也使更多的人倾向短途旅游。中青旅国内部总经理田玲说,“今年端午节期间,我们推出的2至4天的短途游非常受欢迎,同比增长约二到三成。”

  据了解,湖北省日前已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认为,“申遗”可以让端午节更好地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罗杨说,“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大力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度“空壳化”的传统节日内涵日益丰富,曾被戏称作“粽子节”的端午节逐渐恢复了原有的文化形态。多样的地方习俗成为节日丰厚的民间文化养料,吃粽子、点雄黄、挂福儿、插艾蒿、赛龙舟、挂菖蒲、抢龙水、配香囊、插栀子花、踏露水、采百草、唱老戏等等,在节日里唱起了“主角”。

  2006年,端午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起,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北京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高丙中认为,端午节从习俗节日到公共假日的变化,表明中华民族公共文化意识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本报记者李舫、崔鹏、王伟健、刘韬)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5月29日08:4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但祈蒲酒话端午(组图)
下一条: ·端午粽子情:大妈教你包粽子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王丹 范继武]龙船会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
·[梁和阳]平台作为多重桥梁:短视频中民俗文化复兴的社会机制及实践逻辑·[何世华]做好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构建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打牢坚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实际)
·[浩斯巴雅尔 木仁]《元朝秘史》中的民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挑战、机遇与实践探索·[崔泽玲]山西朔州社火寻踪:从朔城区到平鲁区,看地方文化在全球交流与本土扎根中的传承新径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