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导言
 1. 背景
 2. 定义
 3. 目标
 
 二、建立“活的人类财富”国家体系的要素
 1. 法律规定
 2. 识别和认定
 3. 专家委员会
 4. 选择标准
 5. 被提名者的数量
 6. 对被任命者的奖励
 
 三、可持续性保护的方法
 1. 培训
 2. 建档
 3. 传播
 
 四、协助建立 “活的人类财富” 国家体系
 一、导言
   1. 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2003 年10 月17 日,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大会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第二条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各个团体、群体和个体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确保并促进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的延续。然而,由于从业者的减少、资金的匮乏以及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等原因,许多与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这些知识和技能具体存在于音乐、舞蹈、戏剧和手工艺等文化表现形式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从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素以及具体表达这些要素的个人和团体的认定开始,将各种行动结合在一起。一个重要的、初步的方法是通过拟定并定期更新一份或数份国家名录来确保认定工作的实施。(参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12条)。此外,也应采取其他有效方法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在一个连贯的系统内采取这些行动应为最好。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保护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一步发扬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给下一代。同时应注意,遗产的持有者必须得到认定并获得官方认同。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各成员国建立“活的人类财富”国家体系。
 
 在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的第142次会议上,韩国建议确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的人类财富”计划,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决议,鼓励成员国在各自的国家中建立这样的体系。其后,为了促进了解和鼓励建立国家体系,国际上举办了多次会议和研讨会。
 
 第一个“活的人类财富体系”是由日本在1950年创立的(即“人间国宝”的认定制度)。韩国于1964年建立了这个体系。其它六国――菲律宾、泰国、罗马尼亚、法国、捷克和保加利亚,都已建立了内容各不相同的国家体系。
   2. 定义
 “活的人类财富”是指在表演和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要素时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有着极高造诣的人,是已经被成员国挑选为现存的文化传统之见证,也是生活在该国国土上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创造天赋的见证。
 以下的定义引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再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第2条第1款)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第2条第2款):
 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二、表演艺术;
 三、社会习俗、仪式、节庆活动;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认定、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第2条第3款)
   3. 目标
 1) 建立“活的人类财富国家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保存在制定、表演和创造文化表现形式方面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成员国认为,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2) 除公众认同之外,该体系可为被认定的“活的人类财富”提供特殊的津贴或补助金,以便他们能够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些责任包括:
 -巩固和发展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有效的培训项目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传给年轻一代;
 -通过捐赠帮助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对其进行记录(以录音、录像、出版等方式);
 -通过举办展览、展示等方式传播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成员国规定的其他义务。
 这个体系也应该鼓励年轻人学习并获得表演或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要素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给予他们国家或国际的认同及支持。
 二、建立“活的人类财富” 国家体系的要素
 1. 法律规定
 1) 希望建立“活的人类财富体系”的成员国需要建立与其国情特殊性相一致的管理手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方法可以推荐。举例来说,成员国没有必要通过一部全国性的法律在其法律结构内建立“活的人类财富体系”。这样的体系也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建立,在一个特定的政府部门的权力范围内进行运作,或通过由政府资助的非政府组织来建立。
 2) 然而,通过法律规定建立“活的人类财富体系”的理由也是充分的。
  这样可以建立一个正式的结构,使该体系运行其中,使人们了解这个体系是什么,怎样运转,以及人们能从中得到什么。
  法律规定可以用来作为教育的工具,向公众阐明什么是“活的人类财富”,以及他们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以法律形式存在的事实将使有关部门能够利用该体系作为教育和宣传的框架。
   2. 识别和认定1) 一旦决定建立“活的人类财富体系”,就有必要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哪些要素要在全国或地方的层面上进行保护。事实上,成员国所做的决定差异很大。
 2) 因此,一个“活的人类财富体系”并不需要覆盖全国,也无须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计划的执行主要取决于成员国希望达到什么效果,而不应过多地受别国已经做了些什么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以实现的方案和方法:
 - 这个体系可能由于特殊原因局限于成员国的某一特定地区。例如,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即某省或某区域内的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需要保护和保存。
 - 可以有限度地应用该体系以便检验其运转。
 - 这一体系的应用可能仅限于某些特定人群,特别是少数民族或原住民人口。
 - 这一体系建立后可能还会做出调整,以适应成员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3. 专家委员会1) 各成员国无论建立这个体系的目标是什么,都需要建立一个相应的机构以做出适当的决定。该机构的性质将反映各成员国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成立“专家委员会”,其主要的职责是向政府负责文化事务的部长提出建议。在多数情况下,该部长将做出有关遴选“活的人类财富”的最终决定, 该部长    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取决于该成员国的行政设置规定。专家委员会应由政府官员、学者、非物质遗产团体的资深人士(可包括“活的人类财富”的当选人士或候选人士),以及其他专家。 该委员会应有一个永久的秘书处辅助工作。
 3) 专家委员会的首要任务是调查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得到识别或认定,从而受到全国或地方的优先保护。务须明确的是,优先保护并不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它组成部分不重要。专家委员会必须考虑到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以及存在哪些资金和行政方面的限制。
 4) 专家委员会将负责向主管文化事务的部长提供一份在相关知识和技能方面有很高造诣的人员名单,以下文(4)中的选择标准作为指导性参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