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多元民俗文化圈的理论创建
  作者:赵宗福 王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6-28 | 点击数:5101
 


  目前,学界利用文化圈、祭祀圈、信仰圈等概念及理论方法研究中国文化实际的较多,但对“民俗文化圈”事象的研究寥寥无几。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宗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对多民族区域中多元民俗文化圈的研究具有开拓意义。2012年11月,该项目以优秀等级结项,鉴定专家对其研究成果的原创性、科学性以及学术规范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为此,记者近日对赵宗福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这项课题研究是如何进行的?有何创新之处?

  赵宗福:在理论构架上,我们并未机械地照搬德奥学派的文化圈理论和台湾学者的信仰圈理论,而是首先厘清了文化圈、祭祀圈、信仰圈与民俗文化圈的层次关系,以动态的发展眼光和本土化的理念观照并使用理论,使之与民俗文化学理论相结合,较多采用其时间传承与空间传播的相关理论,对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进行针对性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坚持理论推演与实证调查相结合,并注重团队合作。课题组在系统查阅有关青海民俗文化文献资料的同时,先后两次组织课题组成员选择有代表性的城镇和村落、部落进行田野调查,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活态资料,并在对撰写提纲和理论依据进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初稿和此后的研究。

  这项课题研究的创新表现在诸多方面:课题将青海民俗文化分为三个民俗文化圈,总结出其多元共存、和谐共生的文化特征,对多民族区域中多元民俗文化圈进行了整体性研究;课题分析了文化圈之间的排斥现象,研究了民俗文化圈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关系,就如何充分利用民俗文化圈资源建设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民族文化格局进行了战略思考;课题首次探讨了青海民俗文化内部与外部互动下的发展演化规律,总结了多民族文化和睦相处的内在机制和成功经验,对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并存发展地区的规律性特征作出准确认识。

  记者: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有何特征和功能?

  赵宗福:青海民俗文化圈是在特殊的民族民俗、生产方式、地质特点、历史沿革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自然环境为青海民俗文化圈的生成、演变提供了物质基础,宗教信仰则成为调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本身各种关系趋向和谐状态的一种心理途径。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以多民族和谐共存的文化格局为基础,在发展中相互借鉴,呈现出独特的包容样态。各民族民俗在生产、生活、制度、语言等方面具有共享性,在生计方式、信仰生活和社会组织等方面保持了古朴形态。同时,在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青海民俗文化圈也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适应性特征。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具备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具有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功能。宗教信仰是各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导性因素,其传承内容主要体现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三个方面。二是他者特色的文化认知功能。民俗文化圈的形成,能够实现对他者文化的认知,从而实现多元民俗文化圈的多元共生。三是区域社会的精神维系功能。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元信仰并存。从一个民族内部的文化认同,到民俗文化圈内部的文化认同,再到整个青海区域的文化认同,使得对中华文化和中国国家主权的认同易于实现。四是和而不同的文化构建功能。和而不同是多元民俗文化圈构建的基本原则,而青海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最基本构建模式为互补、互敬、借鉴、交融等。

  记者:这项课题研究对中国多民族民俗研究有何启示?

  赵宗福:多元民俗文化圈是一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各具特色,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内部成员之间、民族之间、宗教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内涵和优势,有助于构建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文化和谐的社会。民俗文化圈在圈内认同与圈外认知中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对于倡导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自觉,进而达到对中华文化和国家的认同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同时,课题对民俗文化圈的理论构架、区域多元民俗文化圈的研究方法及体系化的观点创新,对我国不同地区多民族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也有诸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26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乌丙安:老骥伏枥,志在“非遗”
下一条: ·在文本生成的历史语境中书写“文学文化史”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
·[米海萍]青海湟源县宗家沟与甘肃泾川回中山西王母信俗之异同·[梁和阳]平台作为多重桥梁:短视频中民俗文化复兴的社会机制及实践逻辑
·[李生智]丧服传承·[霍福]“河出昆仑”神话新解
·[何世华]做好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构建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打牢坚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实际)·[浩斯巴雅尔 木仁]《元朝秘史》中的民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挑战、机遇与实践探索
·[崔泽玲]山西朔州社火寻踪:从朔城区到平鲁区,看地方文化在全球交流与本土扎根中的传承新径·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