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保成]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
  作者:康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9 | 点击数:40659
 
 元刊杂剧《拜月亭》中“科”的使用统计
 
    楔子:(正旦)见孤科,情理打别科,正旦把盏科,正旦做掩泪科。
    第一折:正旦做嗟叹科,(正旦)做滑擦科,正旦做惨科,(正旦)做寻夫人科,(正旦)做叫两三科,没乱科,正旦猛见正末打惨害羞科,正旦做陪笑科,正旦随着正末行科,正旦打惨科、随正末见外科,(正旦)做扶着正末科、做寻思科。
    第二折:(正旦)做叹科,正旦做寻思科,正旦做称许科,(正旦)做叫老孤的科,正旦做打悲科,正旦做着忙的科,正旦做害羞科,正旦做羞科,正旦做慌打惨打悲的科,正旦没乱科,正旦做艰难科,孤打催科,正旦做艰难科,(正旦)嘱咐正末科。
    第三折:(正旦)做叹息科,(正旦)做害羞科,(正旦)做入房里科,正旦做烧香科,(正旦)做拜月科,正旦做羞科,正旦做猛问科,正旦做欢喜科。
    第四折:外末把盏科,正末把盏科,正旦打认正末科,正旦做分辩科,正旦告孤科。
 
    略加比较,便不难发现,《张协状元》与《拜月亭》杂剧在“介”与“科”的使用方面有如下不同:
1、从实施动作的脚色来看,“科”的实施者多为正旦,而“介”的实施者多为净、丑。
2、从动作特征看,“科”多提示带有情感色彩的动作,如“嗟叹”、“害羞”、“寻思”、“打惨”、“打悲”、“没乱”之类;而“介”多提示不带情感色彩的单纯动作,如“吃”、“闭门”、“打”、“舞”、“踢倒”等。这种情况,在明清剧本中尚有遗留。例如《审音鉴古录》所收《琵琶记·赏荷》,有“悲科背介”的提示,就很能说明问题。
3、从“科”与“介”的行文形式看,杂剧中,“科”前总有动词,读者一望即知脚色作何种动作;而南戏中却有不少未写动词、仅用“介”或“有介”的用例,为杂剧所无。例如《张协状元》一出,末在唱【犯思园】后有一段白,叙述张协林中被劫,接着是“末介”二字,再接唱【绕池游】。二出:“(末净 呾出)(净有介白)。”四出:“(丑)在那里?(有介)”这种情况,在《错立身》、《小孙屠》、《荆钗记》、《白兔记》、《琵琶记》等剧中普遍存在。例如《错立身》二出:“(末上)厅上一呼,阶下百喏。(介)(生分付叫去介)(末介)”。第十三出:“(生上白)在家牙坠子,出路路岐人。(介)唱【菊花新】。”这类用例,有的可从上下文推测出“介”所提示的动作,有的即使反复琢磨,也还是胡里胡涂。例如上引《张协状元》一出、二出,《错立身》十三出,读者很难知道“介”所提示的动作是什么。因为,从行文惯例看,“介”字之后直接唱词或说白的,当是表示角色而非提示动作。
    4、从“科”“介”的使用频率看,《拜月亭》中用“科”远远高于《张协状元》用“介”。《拜月亭》几乎每个动作都用“科”来提示,而《张协状元》的五十三出戏中,竟然有三十七出完全未出现“介”的术语。不出现“介”字不等于没有动作,例如第二十一出“拽末倒”、“丑坐末背”、“末起身、丑攧”等,都不用“介”来提示。
以上四点之外,其它剧本中也能发现“科”与“介”之不同。例如,南戏、传奇提示动作一般用“介”,但汲古阁本《拜月亭》第三十三出《试官考选》、《周羽寻亲记》第二十八出《选场》曲白皆无,只注“照例开科”或“考试照常科”,透露出“科”的仪式性、程式化的倾向和“科”、“介”之区别。潮州出土明宣德写本《刘希必金钗记》,全题为《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明·郑之珍本《目连救母》提示动作用“介”,但《刘氏开荤》出有“插科做把戏提傀儡介”的提示。这二处的“插科”都不能换作“插介”。
“科”与“介”的明显差异至少提醒我们注意到以下两点:
首先,在今天看来,动词(例如坐、立、饮酒等)本来已经可以说明演员该作何种动作,“科”和有动词在前的“介”都只是可有可无的附加术语,所以为近代以来的戏曲剧本所放弃。然而,这种术语却成了戏曲成熟之初戏剧表演动作与宗教仪式相互关联的证据。而“科”的使用频率之高,说明杂剧的表演动作对宗教仪式的依赖性要高于南戏。“科”与“科范”从道教仪式移植到戏曲程式,恐非仅仅是术语的借用。正如冯沅君、王季思先生所指出过的,“科”、“科范”,是有现成模式可循的公式化、规范性动作。进一步推断,这种有现成规范可循的戏曲程式,必然吸收了宗教仪式的成分。
    其次,早期南戏中动词与“介”的分离倾向,说明“介”最初的源头可能主要不在于提示动作。“介”的使用频率之低,说明南戏表演动作对仪式的依赖性要低于杂剧。或许可以说,在接受杂剧影响之前的南戏,还不大具有源于道教仪式的戏曲程式。此外“介”和“有介”不象杂剧的“科”一般可有可无。杂剧中的“饮酒科”,“科”是附加术语,省略后不影响对剧本的理解。“介”有时没有动词在前,就决不可少。特别是“有介”,让人感到是一种特殊需要时的提示语,与宋代宫廷礼仪中司仪对参礼者宣布“有制”、参礼者叩拜的情形十分相似。
无论如何,早期南戏的“介”并不等于杂剧的“科”。可以毫不迟疑地说,“介”非“科”或“形”之简写,“介”与“科”亦非方言之不同。明乎此,便可以进一步追踪“介”的来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康保成]乡人傩与“打夜胡”
下一条: ·[施爱东]织女的身世、容貌与婚姻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
·“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在巴黎举行·“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
·[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姚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表演艺术——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视域融合看中国保护实践的路径选择
·[王京]建设中国民俗学学派·[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