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保成]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
  作者:康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9 | 点击数:40664
 
 
南戏提示动作多用“介”。《南词叙录》云:“今戏文于‘科’处皆作‘介’,盖书坊省文,以‘科’字作‘介’字,非科、介有异也。”钱南扬先生《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反驳说:“说‘介’为‘科’的省文,误。两字形声都不相近,怎会凭空省‘科’作‘介’呢?就本书而言,有科、介单用的,犹可说省或不省;有科、介叠用的,如《小孙屠》的‘作听科介’、‘扣门科介’,又怎样解释呢?大抵南戏习用‘介’,北剧习用‘科’,乃方言之不同。”[13]徐扶明先生也说:“北剧曰科,南戏曰介,只是南北方言不同,但都指表演动作。”[14]
钱先生以“科介”叠用之事实反驳“介”是“科”的省文,很有力。但说“科”与“介”是“方言不同”,仍未中肯綮。理由如次:一、不同的方言不大可能混用,更不可能叠用;二、据《录鬼簿》,元杂剧作家有不少南方人,如郑光祖、乔吉等,何以其剧作不用“介”反用“科”?三、明代传奇作家中的北方人,如李开先,其剧作何以不用“科”反用“介”?
周贻白先生也对“介”是“科”之省文的说法提出质疑,正确指出:“南戏之‘介’,自具来源。”但又说:“介为‘形’字之简写,由‘开’而讹之‘介’。”[15]这就难以令人信服了。
彭松、于平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舞蹈史纲》注意到“科”、“介”所提示的动作有差异,他们认为:“‘科’是比较一般、正常的动态表演的提示,……‘介’作为动态表演的提示,是要求其表演得比‘科’更漫不经意些。”[16]显然,舞蹈史家以他们的职业敏感,注意到了戏剧表演动作间的细微差别,难能可贵。然而他们所依据的材料,是清中叶才出现的《审音鉴古录》,因而所作出的结论,也就有重新讨论的必要。
据我们调查,明中叶的剧本,已基本将“科”与“介”混为一谈。如果用置换法来检验,“科”与“介”一般都能互换,即“科”可作“介”,“介”亦可作“科”。只在某种特殊场合,似还保留着“科”、“介”的原始面貌。《南词叙录》“非科、介有异”的说法,代表了当时一般剧作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大体反映出北杂剧与南戏在表演风格上趋同的事实。
“科”与“介”的本来面貌,只能从元刊杂剧和早期南戏中去寻找。经过比较,我们发现,在宋元时代,“介”与“科”的使用以及所提示的动作,是有相当差异的。请看《张协状元》与《拜月亭》“介”、“科”的使用情况:
 
     《张协状元》中“介”的使用统计
出次
使用情况
出次
使用情况
1
末介
20
旦出科介
2
净有介、打末着介
2123
24
打丑有介
3
2527
4
(丑)有介
28
净丑相唾有介
5
净有介
2931
67
32
哭介
8
(净)有介、净使棒介、
净丑打有介
3334
9
35
闭门介
10
末丑做门有介
3640
11
41
净看有介
12
丑有介(钱本补丑字)
4247
1315
48
净丑相踢倒介、净丑踢有介、(净丑)呆坐……有介、
16
打丑介、丑偷吃有介
4952
1719
53
丑舞伞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康保成]乡人傩与“打夜胡”
下一条: ·[施爱东]织女的身世、容貌与婚姻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
·“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在巴黎举行·“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
·[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姚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表演艺术——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视域融合看中国保护实践的路径选择
·[王京]建设中国民俗学学派·[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