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保成]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
  作者:康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9 | 点击数:40661
 
道教经书对道徒动作、行为的要求,很容易令人想起元杂剧中“科”的用法,例如《洞玄灵宝千真科》的几段“科”:
 
科曰:诸小道士所请名德,皆须饰形整顿冠履,安痒(祥)雅步,稽首三拜,拜讫长跪。启白:某甲小兆,未备法教,故以远来,伏愿大德……更三拜而退。
科曰:入众坐起,皆有法则。若坐时,男先上左脚,正履近床,次上右脚,徐手拓床,平身向后安坐。若下床时,亦徐手拓床,近前取履,先下左脚,次下右脚,安徐而起。女前右脚坐起,咸然。若入堂时,先于门外端衣笏正褐帔,束身饮版,存想堂中……
科曰:若入堂时,有门两头,东西门各随左右入。若门西坐者,从西门入,若东坐者可门东入。不得于门上交过。[8]
 
这种在“科曰”之后具体描述动作的写法,可能就是元杂剧中用“科”提示脚色动作的来源。值得注意的是,“科曰”所提示的动作,并非单一的“行”、“坐”等行为,而是要求道徒在某一场合必须遵守的系列行为,因而具有仪式性。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三所记更为清楚:
 
科曰:弟子有所启,白师主及同观、外观大德,皆整衣至房。房闭,当屈指细细打户。三过,停少时;不闻人声,更三过;又不闻人声,又三过,不闻则退。
科曰:弟子之礼师主,有客,当即拂拭床席机褥,洒扫前后。师主令“命客进”,乃命。
……
科曰:参省师主大德,皆再拜,侍立。命坐,则拜而坐。更问他故,则起立而答。皆条直身体,并脚敛手。
科曰:进尊者之房户,知在房中或库内,若不闻声,謦咳发觉。如不问,则退;若问,称名启白。命入则入,房开则开,闭则闭。入户,正视尊者,不得左右斜视。[9]
 
不难看出,上述引文中,“科曰”所提示的内容,是道教信徒在参见“师主”、“大德”、“尊者”时所应当遵守的系列行为,具有整体性、规范性和仪式性。
既然如此,道教的科仪、科范,所提示的内容就决不仅是动作与行为。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删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中,所列道教醮仪,有“生日本命仪”、“忏禳疾病仪”、“祈求雨雪仪”、“祈嗣仪”、“安宅解犯仪”等。每种醮仪,都有“降圣”、“上香”、“献香”、“献酒”等一系列程序,分别用“唱”、“念”、“舞蹈”、“奏乐”来表现。《大全集》对醮仪中的咒语、宣词、道坛陈设、服装道具等,无不备载。以此可知,所谓“科范”者,实为各种仪式的总的科条、规范、要求。《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上分“言语品”、“讲习品”、“禁酒品”、“忌荤辛品”、“制法服品”、“巾冠品”、“沐浴品”、“钟罄品”、“必斋品”等,每品皆以“科曰”起首,然后陈述规制,不厌其详。《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三有一段对道坛陈设的规定:
 
科曰:凡讲经,座高九尺,方一丈,四脚安牙版裙。朱漆或木素,皆画金刚神王。或十座百座,并须有偶。安阁道、栏楯如法。[10]
 
“科范”、“科仪”既是对仪式程序、服饰、咒语及唱、念、舞等的各项规定,也有对“道服”的要求,如《洞玄灵宝前真科》云:
 
科曰:道服,中华之衣,横裙大袖,与俗有别,不得与参杂袍。[11]
 
    无独有偶,元杂剧中“科”所提示的内容,也不限于动作,例如“内作风科”、“雁叫科”之类,当属于演出效果。徐扶明先生注意到了这一点,不过他说:“把表演动作和效果都混列在‘科’中,当然不大合适。”[12]我们认为,这类“混列”,也许正是受道教醮仪中“科曰”影响的痕迹。
可以举出许多旁证。例如洪升的《长生殿》提示动作多用“介”,但第四十六出《觅魂》,写道士杨通幽上场作法事,宣称要“依科行法”。整出戏有三十余处用“科”,只有一处用“介”,或是不小心混入。特别是“场上建高坛科”,“净更鹤氅科”等,与道教醮仪中“科曰”所提示的内容十分相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康保成]乡人傩与“打夜胡”
下一条: ·[施爱东]织女的身世、容貌与婚姻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
·“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在巴黎举行·“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
·[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姚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表演艺术——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视域融合看中国保护实践的路径选择
·[王京]建设中国民俗学学派·[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