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
  作者:胡小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02 | 点击数:13175
 
体育是人类针对自己的身体所创造出的一种文化,归根到底,其结果要落实到身体上。任何对于体育的研究,如果不考虑对于人类体质和健康的终极效果,都难免陷于误区。
体育人类学正是要结合体质和文化人类学,探讨社会的异化导致的体育特殊需求,揭示体育与人类其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确立体育实践活动在未来社会的行进方向,以保障体育与人类的发展协调同步。
 
3 体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人类学是认识人类的基础科学。田野工作——特别是参与性观察方法,重视人在现实中的实际行为,是人类学最基本的途径。将田野调查的素材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可获得对某一文化的认识和经验。这是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是体育人类学的主要方法。
3.1 田野工作及其程序 田野工作(Fieldwork)是按照英语直译,又可称为野外考察。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家尤其是文化人类学家收集资料和验证假设的主要方法,即参与进入到其他社会去,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进行直接观察。有条理的观察与访问、系统解释和有对照的比较,是人类学家的独特研究手段。现在,大多数的野外考察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人类学家选择一个特定的社会以便检验理论设想,然后再集中研究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田野工作”的含义也可以理解为从研究室出发到某一个社区亲自去收集素材的工作。
早期人类学家多在书斋从事文献资料的分析,而很少对研究对象作实地考察。经马林诺斯基·博厄斯等人类学家的努力,野外考察——特别是参与观察法,已成为人类学家获取资料的最基本的途径。人类学家为了在“野外”收集资料,他们就生活到一个人类群体中,通过直接观察,努力去理解他们习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人类学家要提出问题并小心记录下答案,严密地检验被考察对象所制作的各种器物,还要持续地观察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及相互影响。这与社会科学其他方法的区别是一目了然的。
“田野工作”的程序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野外考察的准备、野外资料收集技术、野外适应、野外资料分析。[11]
野外考察的准备工作分为:选择研究课题→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准备工作完成后,方能出发到需要开展研究工作的“田野”,进入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的搜集阶段。
3.2 野外资料收集及人体测量 野外资料收集技术分为:现场观察、访问、或然性样品和实然性样品的抽样调查、人口调查、勘测、编制目录和资源研究等收集非行为资料的方法,还包括官方统计文献、历史档案、摄影、民间文学及其他资料收集方法。
现场观察原始形态的体育活动,对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工作是必需的步骤。
人类学家常用考古的方法来研究古人类,所形成的方法建构了古人类学或考古人类学这样的学科,实现把人类体质和文化综合起来探索的设想。人类学家可以从对古人类骨骼进行年龄、性别鉴定的材料中,来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与经济生活的关系,以及对他们体质的影响。可以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测定肌肉强壮程度,分析身体活动方式。同时,随葬品的性质反映当时的经济状况(比如从各地墓葬中发现的石球,有人推测为游戏用具)。对古代遗址的发掘,有时能够明显推动体育的发展,如古代奥林匹亚、德尔斐竞技场的发现,直接促进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诞生。从考古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类体质经历了漫长和曲折的变化,至今仍然被自然和社会缓慢地改变着。不仅研究体育和竞技活动的历史需要考古的方法,而且,在对民族体育的比较和评价中,经常也需要使用考古学的成果。然而,除了相当专门的高级研究机构,目前体育界能够采用考古方法的并不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春宇]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定位中国人类学
下一条: ·[包和平 包爱梅]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2024年第2期目录·[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