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
  作者:胡小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02 | 点击数:13162
 
一个世纪以来,是人类学最发达的时期,也是体育的鼎盛期。一些学者把人类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体育文化的研究中,如早在1913年意大利教育家蒙苔梭利在美国出版的开拓性专著《教育人类学》中,把体质人类学的概念应用到教育中,对学生身体的各项发展如身高、体重、胸围、肤色、肌肉等进行记录,据此制定教学措施和教育方案。[6]1926年德国的威尔在其所著的《运动与人种学》中[7],还没有建立体育人类学体系的意识。
站在体育人类学的立场正式提出名称以及建立体系的尝试,是由美国人类学者在1985年出版的著作中开始进行的。勃兰恰德(Kendall Blanchard)和切斯卡(Alyce Tayce Cheska)的体育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Sport An Introduction,亦称竞技人类学)是运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方法研究原始体育和民族体育的大胆尝试。此举乃建体育人类学开创之功,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本书最初只引进和应用了人类学的一部分,即主要是在应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体育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而忽略了体质人类学等其他方面,更没有涉及当代体育最为火爆的现代竞技运动。
这本书的作者切斯卡等人在1973年在美国人类学会的年会上开始酝酿,同年的美国保健体育娱乐舞蹈协会(AAHPERD)上开始提出并筹备,次年即1974年在北美竞技史学会(NASSH)的年会上成立了游戏人类学会,进行了体育人类学的研究,1984年已经发展了有多种学科领域的会员300多人,并在每年的年会上发表论文集。其后,在日本有6000多名会员的日本体育学会中,1988年作为第13个专门分科学会成立了“体育人类学专门分科学会”,几年后发展了会员100多名。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寒川恒夫博士作为日本体育人类学专科会的负责人,他翻译了《竞技人类学入门》一书,并于1988年出版。1991年,寒川恒夫到上海体育学院与笔者等中国学者交流;之后,数次带日本体育人类学分会的会员来中国观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95年,勃兰恰德修订了他和切斯卡10年前出版的《体育人类学》,仅从目录看,其视野已大为拓展:
  第一章 体育与人类学
  第二章 什么是体育:一种文化方式
  第三章 体育人类学:理沦与方法
  第四章 史前及早期体育
  第五章 文化中的体育:进化论的视角——游群社会
  第六章 文化中的体育:进化论的视角——高级游群社会
  第七章 应用[8]
而另一位美国学者罗伯特组织一些体育人类学家编著出版了《体育文化人类学》,虽然其研究的对象仍然有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但重点已转移到与现代体育运动有关的人种和文化各个方面。具体章节如下:
  ●第一部分:体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部分:体育、文化、人种和赛跑
  ●第三部分:体育与文化变迁
  ●第四部分:体育和文化特征
  ●第五部分:文化、体育和宗教[9]
回顾过去,国外学者已经做了开拓性的研究;近年来,中国体育理论工作者也在努力,试图为体育人类学构筑更加完善的框架。
 
2 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体育人类学,我们可以从人类进化的历史中,分析自然环境中人类各不同种族的体质差异,可以通过语言学的研究来发现对不同体育文化形态进行描述的微妙异同,还可以结合考古学和民族学来判断处于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体育状况,使研究工作居于更高层次,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体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至少有以下几个板块: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春宇]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定位中国人类学
下一条: ·[包和平 包爱梅]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