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敬蓉]文化交流与多元融合
——新、马、泰文化与汉文化之比较
  作者:敬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17 | 点击数:7013
 
 
二、汉文化在新、马、泰的传播和影响
 
由于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在地理上的亲缘关系,东南亚地区不仅成为世界上华人最早驻足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成为当今世界上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华人一方面接受了居住国文化的影响,从各方面适应居住国。另一方面,也通过他们那打上了华夏民族深深印记的血缘关系、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文化传承、伦理道德观念,把汉文化带到了居住国,促成了汉文化与东南亚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古代汉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考古发掘已经证实,早在公元前2至1世纪,就有少量的中国人来到马来半岛从事贸易活动;[3]据我国史料记载,西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至5年),中国的航船就到达了泰国。[4]
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航海条件的改善和海上交通的日趋方便,中国与新、马、泰的往来日益频繁。唐宋时,中国商船满载丝绸、布匹、瓷器等远航到马来西亚,南宋赵汝适在《诸蕃志》中也记载了中国商船到新加坡进行贸易的情况;宋元时,中泰两国交往增多,从1292-1303年,素可泰王国先后9次遣使访问中国,元朝也3次派使者出访素可泰;[5]15世纪初崛起的马六甲王国,在其立国的百余年间,曾20几次遣使到中国(其中有5次由国王亲率使者出访),中国也遣使回访14次;[6]在整个明代(1368-1644年)的276年中,统一了泰国的阿瑜陀耶王国曾派使臣访问中国112次,明朝回访19次。[7]
而这期间,1405-1433年郑和7次下西洋,不仅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而且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郑和曾5次经过当时的东南亚国际贸易中心马六甲,两次到达泰国,传播了汉文化,开创了中国与马、泰文化交流的新时代。
商贸活动的增加,促成了华人的大量移民。美国学者奚尔思在《远东史》中说:“13世纪以前,中国人侨居马来西亚者甚鲜。此后则移居其地者,增加极为迅速”。[8]15世纪中叶以后,移民马来西亚的华人开始聚居城镇和村落,在16世纪初葡萄牙人绘制的马六甲地图中,出现了“中国村”、“中国溪”、“中国山”、“漳州门”等标记。15世纪中叶以后,到泰国的华人增多,“据估计,当时在阿瑜陀耶城及沿海地区的手工艺人和商人全是华人”。有的华人还充当了王国使臣的通事、副使、乃至正使,他们还办理王室的商务,驾驶国王派往外国的商船。[9]因此,郑一钧说:“南洋华侨中心的形成,实肇始于郑和下西洋之时”[10]。
古代的这种商贸往来的频繁和华人移民的增加,带来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汉文化的广泛传播,汉文化的影响渗透到许多方面。
由于中国的精美丝绸产品的传入,东南亚国家的人喜欢穿用中国丝绸和棉布制成的“中国衫”、“中国式衣服”,体现出汉文化对东南亚国家服饰文化的影响。奚尔思在《远东史》中说,郑和下西洋以后,马来西亚“衣服装饰亦受中国之影响。摩罗妇女所服之有袖短衫,与宽大之裤、玻璃珠、各式礼帽、雨衣、履底等类皆由中国传入”。[11]泰国人也很喜爱中国的丝绸制品。
宋人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记载:泰国“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箸,掬而食之”。海岛国家也是“饮食不用器皿”,“以竹编、贝叶为器,食毕则弃之”,饮食文化相当落后。中国陶瓷器随郑和船队传入东南亚后,很快成为当地人喜爱的食具,在马、泰等国很受欢迎。
中国陶瓷器的输入,不仅影响了东南亚各国的饮食文化,成为人们的日用器皿,而且也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成为珍贵的礼器,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青花瓷也被嵌置室内,以供观赏……大量外销的青花瓷,在……沙捞越的曼拉诺人中间,又是最重要的陪葬品。在南酣东南亚)和印度洋各地,青花瓷的价值,早已超过它的经济含义,而成为友谊和永恒的象征,具有神圣的精神内涵了”。[12]
汉文化对马、泰等国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器用文化(物质文化)上,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文化上,体现了汉文化对马、泰等国宗教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郑和7次下西洋,每次遇到海上风暴,总是祈求中国民间的航海保护神妈祖庇护保佑。郑和对妈祖的信仰和宣扬,不仅在我国沿海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民间宗教妈祖信仰也随华人大量移民而传播到东南亚各国(特别是海岛国家)。直到今天,在新加坡有占总人口53.9%的人,马来西亚华人中有24%左右的人、仍然信奉妈祖。[1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华林]傣文历史谱牒档案研究
下一条: ·[东人达]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女权现象分析
   相关链接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林海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动物使用”的伦理困境·[王丹]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仙妻”形象研究
·[钱寅]时间`空间`命运·[海力波]金液与苏摩:唐代志怪中的印伊文明元素
·[刘晓峰]东亚视域下的琉球石敢当文化·[张明明]“海丝之路”背景下的中琉妈祖信仰书写及其文化交流意义
·走进“一带一路”非遗传承文化交流论坛举办·吴新峰:《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毛巧晖]文化交流与民族特性的凝铸:基于京族口头叙事的考察·“苗族蜡染”讲座在马耳他举办
·专题║ 《西北民族研究》:“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谢中元]“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论
·维吾尔民歌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王天军]丝绸之路鹰猎习俗及其文化交流研究
·对话刘守华:为什么中国没有《格林童话》?·传播民族文化 共享世界文明
·江苏非遗亮相台湾·第二届中日香文化交流活动暨松声庵香室落成纪念香会在京举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