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亚辉]皇权、封建与丰产
————晋祠诸神的历史、神话与隐喻的人类学研究
  作者:张亚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2-22 | 点击数:13533
 

  注释:

  ①雷德菲尔德致力于研究自我保存的部落社会转变为农民社会时的状况,以推动研究范式的变革。他强调农民的社会与文化都不是自足的,要在关注到农民社会与城镇的文化互动的前提下,对其作出适当的理解。他说:“我已经辨识出构成整体社会的两个部分,农民和更加城镇化(至少是庄园化)的精英,在一个整体社会中,两者相互注视,相互结合或连接,有着互补的心态(也不总是互补的),他们的关系也界定了彼此的相互地位。地位较低的人在某些方面承认另一方的政治权威,和‘在道德领域的领导地位’”(Redfield,1958:60)。实际上,雷德菲尔德的论述大多集中于文化研究领域,对于大小传统间的权力关系并不十分在意。而在中国研究领域运用大小传统概念的人类学家一方面强化了二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另一方面也更加重视农民社会与大传统社会间对抗性的一面,其目的就是要从传统中国的某种“东方专制主义”的氛围中将社会及其叙事与象征解放出来。在笔者看来,以大小传统概念为出发点来理解中国农民社会的是一回事,要理解中国文明的内在关系结构是另外一回事。下文中笔者会论及,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过渡强化大小传统概念的作用往往会掩盖历史的复杂性,并导致对整体结构关系的误判。

  ②王桐龄在研究中国历代党争时则认为,儒家知识分子几乎总是处于败落之地,人格之高尚甚至就是失败的必然导因(王桐龄,2012:160-161)。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王桐龄的看法来自对中国传统社会本身的激烈批判,这于社会变革的振臂高呼不无意义,但若看做是中国历史的真实面目则未免偏激和悲观了。

  ③当地学者袁汉城认为可能要更晚,到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之后。本文在这个时间点上从嘉靖《太原县志》。无论如何,圣母的出现,早不过天圣,晚不过熙宁。

  ④“十乱”见前文所引阎若璩《四书释地续》,其实是指十个平乱有功的人。

  ⑤张东荪论儒家,专重于其讽谏功能和御史制度。他认为,“士阶级的初起是在于封建制度的将要崩溃的时候。彼时各封建主想扩充其领土,互相从事于战争,遂不能不招贤纳士。这种士不问其偏于文或偏于武。大抵得士愈多则得助愈多。同时士如不得志。亦可自由到别个邦去。因社会的需要遂形成一个那样特别一类人们。所以士阶级是由于封建的崩溃而始有需要的”。秦统一天下后,因法家变革之故,贵族失去对皇权的约束,为防止皇权腐化,“乃有士阶级出来,一部分去作官僚以助帝王经营广大的领土,另一部分却真代表士的使命,专作由下而上的对抗力,以谋政权与人民利益得一个‘平衡化’”。士作为辅治阶层,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止皇权的腐化。“他们的使命不在以分理事务而帮治者的忙,乃在时时以讥谏的态度纠正或救济治者的错误”。儒家除了维系政统不辍之外,另有一层在政治之外的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中国社会组织与秩序的固定,大半可说得由儒家思想的助力,例如家庭制度中父子夫妻长幼的关系,差不多是社会组织的基础。中国在政治上虽屡屡变更朝代,更换统治者,而社会始终安定不乱,不能不说是由于社会组织的基础始终未被破坏之故”(张东荪,2011:125-129)。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彭兆荣]连续与断裂:我国传统文化遗续的两极现象
下一条: ·[董磊明 李蹊]人情往来与新“差序格局”
   相关链接
·[岳永逸]当代北京民众话语中的天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