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萨满文化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萨满文化研究

[夏桂霞 夏航]浅析《红楼梦》中的萨满文化
  作者:夏桂霞 夏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2 | 点击数:21543
 
乾隆帝祭祀“神木”与《红楼梦》中的花草崇拜,是萨满“多神崇拜”观念的一脉相传。第27回芒种节那天,大观园里公孙小姐祭饯花神:“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黛玉见落红满地,触景生情,哀吟出千古绝唱的《葬花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至于《咏白海棠》、《题菊花》、《赋梅花》、《桃花行》等,赞花、颂花、忆花诗句更是信手拈来,美不胜收。
《红楼梦》中的花草树木都是有灵魂的:花儿有花神、草儿有草仙,树儿有树妖。黛玉为草木之人;晴雯死后变花仙。花草树木有灵验、有征兆:巧姐病了,刘姥姥说是“撞客”,遇上了花神;当晴雯屈夭时, 宝玉说:“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道有坏事,果然应在他身上。”[3](P1009)在“贾母赏花妖”中,怡红院里几棵萎了的海棠花,突然却不合时节地在十一月份开花。大家都说是好兆头,探春心里想道:“必非好兆。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3](P1223)果真不久,贾府噩运不断,宝玉无缘无故丢失“通灵玉”,元妃薨逝,绛珠命丧魂归。
《红楼梦》中的花草树木通人性、知祸福、有魂气。花草成仙,树木变妖,星星月亮、鸟儿鱼儿也能语:“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叶,故也乱啼。”[3](P747)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儿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3] (P427)
为什么曹雪芹笔下的自然万物那么的通人性?可否是萨满“万物有灵”、“自然崇拜”观念在文本中的浸透渲染?笔者认为,曹雪芹的确是一位虔诚的萨满教教徒。要不然的话,我们将如何去理解他笔下的“仙姑”、“石兄”、“宝鉴”及那些飞舞于“三界”间的花妖、草仙、树怪呢?
 
三、《红楼梦》文本中萨满观念的艺术升华
 
萨满文化对作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映于文本中是自然、曲折和艺术的。我们在文本中很难找到“萨满”二字,更无法看到萨满“配戴法器 狂舞不安”的跳神场面。文学作品毕竟不是“信史”,不可能照搬、照抄生活的原型。艺术的加工与创造即使是来源于现实,也必定会高于现实生活。然而,无论这种萨满观念潜伏得有多深,作者运用的手法有多高超,但是,只要读者对萨满观念略知一二,就不难发现,萨满观念在《红楼梦》文本中的艺术渲染与升华。
萨满观念在文本中的艺术映射,使纯洁的天界“木石前盟”与世俗的人界“金玉良缘”发生矛盾冲突,作者打破了传统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团圆模式,从而揭示出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而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萨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等观念的艺术升华,使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映照着一层既真实又虚幻、既现实又浪漫传奇的色彩。对女性景仰及纯净女儿的极力颂扬,表明了作者对男性独尊及宗法社会的唾弃和逃避,同时也表现作者尊重女性、鄙视男权社会的超时代觉醒。“通灵宝玉”和“风月宝鉴”的巧妙构思,作者无意故弄玄虚,也不是刻意追求作品内容的神秘虚无,这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和作者受多元文化影响的潜意识反映。除夕祖先祭祀的富丽辉煌与贾府衰落凄凉的巨大反差,表明作者对封建社会由兴盛走向腐朽死亡的深刻反省与彻底觉悟。萨满“三界”、“三魂”说,多神崇拜及灵魂归山等观念的艺术渗透,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红楼梦》深受儒、释、道文化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佛道的“色空”观;癞和尚和跛道人的《好了歌》;贾宝玉参禅等,使文本内容笼罩着一层虚无主义的色彩。总而言之,《红楼梦》中的满汉文化碰撞,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兼容吸纳。曹雪芹以超凡的手法、出奇的构思,对多元文化因子的吸收,使作品更富有文学的包容性,思想的深邃性,主题的多元性。正因为如此,曹雪芹不愧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巨匠之一,巨著《红楼梦》无愧为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焕发出绚丽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傅佳.记清宫的庆典、祭祀和敬神[A].晚清宫廷生活见闻[C].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98.
[2]李广柏,冯其庸.红楼梦概论[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3—4.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郭淑云.萨满灵魂观及其哲学思想[J].云南社会科学,2001,(3).
[5]吴来山.论满族萨满文化中柳崇拜的形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
[6]周虹.满族妇女生活与民俗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38.
[7]孟慧英.萨满教石崇拜[J].民族艺术,1998,(2).
[8]刘艺.镜文化与萨满教[J].西域研究,2004,(1).
[9]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54,90.
[10](日)大间知笃三.达斡尔族巫考———以海拉尔群体为主要对象[A].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85.
[11]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170.
[12]赵扬.清代木神祭[J].紫禁城,1996,(4).
(原文刊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注释等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山上的金楼子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平鲁]萨满教与满族早期医学的发展
下一条: ·[赵光远]鄂伦春人的萨满观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丽]“合欢枝”:竹枝词生成、演进、流布中的两体文学特质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
·[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