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蒋明智]悦城“龙母诞”的历史与现状
  作者:蒋明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13 | 点击数:31570
 

盖龙母金印。备好新毛巾若干,到“种福金盖龙母印”活动处,盖上龙母金印。名曰金印,其实是用铁制成,上刻“历朝敕封护国惠济显德龙母娘娘之宝”。金印本是皇帝的专利,盖龙母金印,显示了龙母的至高无上和法力无边,因而,民间以为用它可以辟邪。显然与龙母符一样,是受了道教符录镇邪思想的影响。盖龙母印者多为妇女,可能较早与妇女用毛巾祭龙母有关,后演变为用毛巾盖龙母金印的习俗。平日里盖大印,每3条10元;盖小印,每3条5元。到正月初一,每盖一个大的金印100元,小的50元,但盖者仍很踊跃。

烧幽。常常与鲤鱼放生的习俗结合在一起。烧幽者带香、纸钱、元宝和鞭炮等到悦城河边焚烧,目的是祭祀死去的小鬼。据说,在清朝,有一年,火烧拜神船,死了100多人,有大人,也有小孩,造成龙母诞历史上的空前悲剧。人们为了哀悼死者,尤其是死去的小孩,纷纷到河边烧纸钱给死者,相沿成习,形成现在的烧幽习俗。

请“龙母运程香”。有不少人拜完龙母之后,花数十元的“种福”金,请几盒“龙母运程香”回家。所谓“运程香”,是一种特制的香,它根据人的生辰八字,将人在婚姻、学业、生意、官场等方面的运气,写于香上,点燃后便会显示出来。据说这是龙母显灵,根据上面的提示去行事,就能成功。运程香在香客中亦颇受欢迎。

带“龙母符”。在龙母祖庙的旅游品销售处,有各种各样的龙母符出售。如:龙母神像护身符、水府元君护身符、十二生肖金箔龙母护身符、龙母护身卡、龙母平安符和龙母符钥匙扣等。一些做工精细的龙母符,最受欢迎。据说,龙母符和神像经开光师开光以后,便有神秘的法力,可以使人免祸消灾。

三、龙母诞的意义

两千余年来,人们为何一直在祭祀龙母,这是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明《洪武诏书》说:“荣名丰祀,惟圣与神。故有德于民者,允受太牢之祀;有功于国者,永膺至美之名。”这较好地概括了古代人们祭祀龙母的原因所在。简单地说,龙母一有德于民,二有功于国,所以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祭拜。

先说有德于民。龙母的首功在于她养育了五个龙子,使其造福于民。在民间传说中,龙母对龙子既仁慈厚爱,又不失严厉;既晓明大义,又惩罚有方,从而使龙子长大后能造福于民,惠泽四方。这正是中国式家教代代相传的成功经验。后人多以诗的形式来称颂龙母对龙子的哺育之恩。如清黄培方的《奉题悦城龙母墓》云:“龙因母育传秦代,母以龙尊显汉时。风雨奉龙成母墓,山川凭母壮龙祠。千年奇幻仍归孝,万派波涛总化夷。龙德正中钦母德,羲娥长于耀边陲。”而五龙子又主要是通过控制雨水,带来风调雨顺,施恩于民的。我国自古就有“风从虎,云从龙”的说法。在民间传说《龙母传奇》中,西江一带受旱,时五龙子会腾云驾雾,兴云布雨,缓解西江旱情,就是人们对龙主水信仰的一种反映,也是传统农业社会对水充分依赖和渴望风调雨顺的历史缩影,同时还是民众呼唤英雄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的心声流露。

龙母的另一大功劳在于平息水患,这缘于人们将其作为水神来崇拜。悦城龙母庙所在的水口是悦城河、洚水、杨柳水和西江的汇合处,其上下皆有险滩,下为劏鸡湾,上为大顶角,水流湍急,布满漩涡,给行船带来相当大的危险。清王士瀚在《重修悦城龙母神庙志序》中说:“当夫飓风怒号,两山夹闼来 ,有绝少迂湾曲港可以避其汹涌者,一叶相争,将何所恃而不恐乎?惟龙母神之灵,呼之即应,绵绵延延,亘数千里,凡水宿风餐者,无不有龙母之神以呵护之也。”在古代航行设备差、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当面临险情,人们总是希望出现神迹。于是对龙母的信仰便应运而生了。

龙母的第三大功劳,是她具有预知祸福的巫神本领。龙母的巫神特征最早在唐代刘恂《岭表录异》里有提示:“或询以灾福,亦言多征应。”到了清代,程鸣在《孝通庙旧志》则有更多的想像:“常于稠人中望空,似有与之应答,间有以出入询者,辄中祸福,时人目为神女。然多病,旬日不食不改色”,“一日渡江观鹿,舟覆母溺,次日与所随人俱归。乡人询之,曰:‘吾从儿曹来耳。’”龙母死后,就更神了,就连墓地都“能呼吸风云,变化万千。凡水旱疾疫,随叩随应。往来仕者、商者,咸沐其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吴效群]皇会:清末北京民间香会的最高追求
下一条: ·[刘铁梁]庙会类型与民俗宗教的实践模式
   相关链接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徐仕佳]琉球王府的时间想象:以祭祀仪式择日为例
·[王蔓蔓]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重阳祭水大典田野调查报告·[蒋明智 何海祺]顺德龙母信仰源流
·[胡艳红]太湖连家船渔民日常祭祀仪式的传承·[麦高温]祖先崇拜对中国人有多重要?
·[张青仁] 公共祭祀与家庭祭祀·[石国伟]山西民间祭祀仪式中的演剧活动研究
·[邵凤丽]祖先传说与祭祀仪式的互构性关联研究·[潘云峰]通过礼仪:广西马山县内过屯社庙祭祀仪式分析
·[纳钦]复调式祭祀仪式与复合型民俗角色·[蒋明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探讨
·[蒋明智]论古籍、碑刻记载中的悦城龙母传说·[邢莉]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变迁
·传统纸扎──逐渐消失的生死符号·[叶涛]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
·[GSCAA学术讲坛]田仲一成:中国戏曲文学在祭祀仪式中产生的过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