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
  作者:巴莫曲布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4-06 | 点击数:12148
 

 

  四、“变革我们的世界”:文化锚定可持续发展新议程

  在国际社会将文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漫漫征途上,2013年是一个特别值得也应该予以浓墨叙写的重要年份。5月,在中国政府的全方位支持下,教科文组织在杭州组织召开题为“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大会(以下简称“杭州会议”)。这是自1998年以来教科文组织首次针对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而倾力举办的全球论坛。会议期间通过了《杭州宣言:将文化置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核心地位》(简称《杭州宣言》),提出了9项具体行动:(1)将文化融入所有发展政策和方案;(2)推动文化发展和相互理解,以促进和平与和解;(3)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文化权利,从而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4)利用文化减少贫穷和促进包容性经济发展;(5)借助文化促进环境可持续性;(6)通过文化加强抵御灾害的能力,并应对气候变化;(7)珍惜文化、保护文化,并将文化带给子孙后代;(8)将文化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资源;(9)以文化促进创新且可持续的合作模式。最后,《杭州宣言》还指出,这次大会融入了“和而不同”以及“以古为新”的理念,进而建议“将一项以文化为中心的目标纳入2015年后联合国发展议程中。这项目标须建立在遗产、多样性、创意和知识传播的基础上,包含清晰的目标和指标,使文化同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联系”。

  6月,教科文组织为庆祝2003年《非遗公约》通过十周年,与中国政府联合举办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大会,重申对《公约》基本前提的承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呼吁各缔约国为之继续努力。(ITH/13/EXP/8)在成都会议召开之际,联大与教科文组织在纽约共同举办的“文化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辩论也几乎同步开场,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讲话,在肯定《杭州宣言》的同时,他直言不讳地指出:

  太多初衷良好的发展计划最终失败,原因就在于它们没有将文化背景考虑其中。这一点必须成为所有发展努力的总体原则。此外,发展行动并不能保证对人民的充分关注。要想调动民众,我们需要理解并接受他们的文化。这就意味着要鼓励对话,倾听个体的声音,并确保将文化和人权渗透进新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之中。然而,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并没有在千年发展目标中得到充分的认可,无论是作为一项具体目标,一个总的原则,或者是一种推动力。

  7月,经社理事会部长级2013年年度审查会议召开,以“科学、技术和创新用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发挥文化在这方面的潜力”为题展开讨论,这在其历史上实属首次将文化作为高级别专题之一来加以对待。该理事会成员再次确认,文化多样性作为人类创造力的丰富源泉,是推动地方社区、人民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构件,既是个人和社区的认同、创新和创造力的源泉,也是社会包容和消除贫穷的重要因素。11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世界文化论坛通过了《巴厘承诺:文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作用》。这些事件都应视为前述两份联合国系统工作组报告所激发的后续行动。

  2014年10月,教科文组织第三次世界文化和文化产业论坛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通过了《佛罗伦萨宣言: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产业》,同样秉承着《杭州宣言》的基本精神。不言而喻,在将文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进程中,“杭州会议”成为极其关键的分水岭。从联大当年的决议中便能找到以下证言:“注意到《杭州宣言》所载将文化置于未来可持续发展政策核心的九项行动建议,邀请所有会员国、政府间组织、联合国系统各组织、相关非政府组织和所有相关利益攸关方在拟订‘2015年后议程’中考虑这些行动。”(A/RES/68/223)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2015年9月,为寻绎全球解决方案,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在其历史性首脑会议上一致通过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随后由联合国系统工作组拟订的《2030年议程》在联大第70届会议上通过(A/RES/70/1),第一次在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政治议程中发出铮铮誓言:“我们承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容忍、相互尊重,确立全球公民道德和责任共担。我们承认自然和文化多样性,认识到所有文化与文明都能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第36段)。新议程设立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169个具体目标“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并兼顾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经济、社会和环境”,“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相互关联和相辅相成的”。为让人类摆脱贫困和匮乏,让地球治愈创伤,让世界走上可持续且具有复原力的道路,《2030年议程》再次展现了“我们”——“我联合国人民”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雄心。

  在持续多年的谈判进程中,教科文组织积极参与了制定这一国际行动的路线图,在各会员国和地方利益攸关方的强烈呼吁下,《2030年议程》首次通过文化遗产和创造力整合了文化的作用,将其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目标11.4明确述及“进一步努力保护和捍卫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按教科文组织自己的话来说,虽然没有任何目标与文化直接相连,但文化的作用被视为履行整个全球议程的关键因素。作为制定这一国际发展议程的积极参与者,教科文组织将围绕17个目标中的9个目标做出自身的特定贡献,因其在这9个目标所涉及的领域中具有公认的专长和领导地位。具体而言:在消除贫穷(目标1)和缩小不平等(目标10)的背景下,以通过建立伙伴关系来实现所有发展目标(目标17)为基点,主要负责协调《教育2030议程》。这一议程的宗旨是发展公平和包容的优质教育,扩大全民享有终身教育的机会(目标4)。通过落实这些目标,将加大力度提倡性别平等,并在获取教育、参与决策(特别是在科学界)、成为变革社会的行动者,以及反对虐待女性方面赋权妇女和女童(目标5)。通过水资源管理和科学与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研究项目,致力于改善饮用水的安全使用(目标6),参与确认科学、科技和创新(目标9)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里的作用。推广海洋学知识,参与提高海洋和海岸的可持续管理能力(目标14)。通过建立世界遗产和生物圈保护区来推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自然资源的管理(目标15),并且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目标13)。积极参与建立包容、安全和抗逆的城市,特别注重保护人类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目标11)。此外,该组织还将致力于公开信息,呼吁保障记者安全,以及倡导善治和法制的理念(目标16)。综上所述,文化的“跃升”不仅事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最重要的是,文化事关人类“和平与安全”。正如新议程所述,“我们决心推动创建没有恐惧与暴力的和平、公正和包容的社会。没有和平,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没有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和平”(序言)。归根结底,在“经济—社会—环境”这一“变革我们的世界”的三帆航船上,和平与安全才是真正的舵手;而无论是帆,还是舵,每一个构件都离不开建设“和平文化”这片大海。

  总之,《2030年新议程》以“变革”为旗帜,既是为人类、地球、繁荣、和平及伙伴关系(5Ps)制订的行动计划,也是为加强世界和平与推动可持续发展采取的变革步骤。尽管文化没能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矩阵中直接得以体现,但我们应当坚信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策核心。联大第38届会议(38C/48)在请求教科文组织“加强其在文化保护和在武装冲突事件中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力度”时表示,支持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理事会决议提出的主张——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上分别有效地推动可持续发展,并且有助于满足和平与安全的需要。国际社会要采取必要的变革措施“将世界带入可持续发展且充满活力的道路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至关重要。(196EX/29)这是因为:

  文化事关我们是谁,文化塑造我们的认同。文化既有助于减贫,也为以人为本、包容和公平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没有文化就没有可持续发展。将文化置于发展政策的核心位置成为对世界未来的关键性投资,也构成将文化多样性原则纳入成功的全球化进程的先决条件。

  回溯相关文献不难发现,有关文化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博弈一直主导着教科文组织及其会员国的政策制定与行动方向。上述历程的简要梳理,旨在为我们更全面准确地理解文化之于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内涵、作用和功能,提供一个国际文化政策演进的大致背景,文中肯定还会存在疏忽或错漏,责任自负外,还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文章来源:《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
下一条: ·[邓启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重真实、多维整体与多脉传承
   相关链接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
·[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邓又嘉]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
·[程瑶]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界定·[陈佳慧 陈泽童 王阳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性别平等实践
·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写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