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潘文焰 仲富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
  作者:潘文焰 仲富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4-28 | 点击数:12328
 

  (三)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支撑系统

  1.识别保护的要素———节日的形象识别系统

  事实证明,要让民众对传统节日有深刻印象,形象鲜明的识别系统是首要的。我们可基于文化的结构层次(物质-行为-精神),借鉴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理念构建节日的形象识别系统(Festi-val Identity System,FIS)。其中,物质识别和行为识别是精神内涵的外在体现,二者和谐统一于精神层面,即物质识别和行为识别是理念识别的表现要素(见表1):(1)物质层面:视觉识别(感官识别)系统,是一个节物体系(节日标志物)子系统;(2)行为层面:行为识别系统,是一个节庆活动(仪式、庆典)子系统;(3)精神层面:理念识别系统,体现的是一个节庆理念子系统,实现从家庭小情怀(注重家庭伦理、祖先崇拜、神灵敬仰)到公民大情怀(家庭伦理与尊重他人并重)的转变。

表1:节日(文化)形象识别系统(FIS)

  2.明确保护的实体———节日的运行实体系统

  节日的保护首先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来构建承载民俗节日的实体结构。节日传承与保护的实体系统可以与节日民俗系统对应(见图3),从中分化出各种功能,以促进节日的传承与保护,对应地这个系统也由四个要素构成(见图4):

  (1)节日传承与保护的载体———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

  节日传承与保护的载体包括地脉、文脉及其文化精髓,它是节日孕育、产生、发展、演变及消亡的土壤,是节日传承与保护的主阵地。

  (2)节日传承与保护的客体———民间节日(遗存)资源

  节日传承与保护的客体是基础,没有了它,节日传承与保护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节日传承与保护的主源头。

图3:节日(保护运作)的实体系统与节日民俗系统的对应关系图

图4:节日文化保护的实体系统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下一条: ·[王学思]讲好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动人故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