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邓启耀]民俗影像拍摄的现场语境
——以贵州苗族传统村落拆迁吊脚楼的复原测绘和拍摄为例
  作者:邓启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05 | 点击数:6276
 

  结语:失去语境的历史现场

  几个月后,拆散的老房子终于照原样搭起来了。它孤零零地站立在工厂一块生硬的水泥地上,旁边是陌生的瓷砖贴面楼房,围墙外是马达喧闹的公路,与它当初“栽”在泥土和石头上,面前有清水江流过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了。更主要的是房子里面空无一人,没有家具,没有炊烟,没有鸡鸣狗叫,没有孩子的嬉闹和老人的絮絮叨叨,连精灵都不在里面走动。

  老房子的主人家可能也会来人,但听说要来也只能来一个儿子,老妈妈不会来。“来这里的车票都要一百元呢”,他们有些犹豫。他们在权衡,花一百元钱来看一下被迫肢解,漂泊异乡,已经不属于他们的老房子,值不值?或者说,这只是一个借口,他们担心老妈妈心里受不受得了?

  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幢吊脚楼虽然被复原,但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事物了。它被从它生长和死亡的生活现场与历史现场剥离,成为一些待处理的废料。仅仅由于热心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奋力抢救,它才没有像千千万万文化遗产一样,在革命或发展的旗号下灰飞烟灭。然而,尽管它侥幸得以复原,却已经不可能复活。

  我们所说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它的原生地,本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现在成为一个彼此分离的东西,突兀地站立在一个缺乏语境的陌生之地,显得十分怪异。究其实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房子共生的,有居住在房子中的人,他们的模样,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是老房子不可缺少的“人气”;还有死在房子中的人,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遗传和牵挂,都会在老房子里留下痕迹。生者和死者的故事变成传说,甚至变成神话,永远在那块土地上流传。这是老房子同样不可缺少的“灵气”。这些与建筑一起生灭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在时间的作用下,已经整合为一种相互依附的存在,共同形成一个虚实相生的空间。结构这种“空间”的,有物质的土地、水、砖瓦、木料、石头、家具、人和动植物等,有非物质的家庭和宗族组织、社区或族群关系、传统习俗、集体记忆、祖灵、鬼神等,它们共同成为相铺相成的历史现场与“文化场域”,但这一切都不存在了。如果没有民俗学家、人类学家或文化遗产保护者的文字及影像记录,它们的存在与死亡不会在主流历史的书写上留下任何痕迹。

(原文载于《民族艺术》2016年04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魏泉]裂变中的传承:上海都市传说
下一条: ·[杨秀芝]“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研究
   相关链接
·[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
·[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刘海平 李琳]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视域下的城步苗族庆鼓堂
·[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
·[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胡雅丽 杨立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
·[符腾]浅论传统村落的人文记忆传承与保护·[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
·[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
·[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护开发路径研究·[何佩雯]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
·[谭娟]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打造与传播研究 ·[胡彬彬 王安安]叙事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新民俗
·[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张建芳]贵州仡佬族传统村落沈家坝调查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