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傅斌]社区博物馆与城镇化过程中的社区文化建设
  作者:傅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19 | 点击数:7514
 

  未来中国社区博物馆的发展预期

  从20世纪70年代博物馆界注意到服务社会的问题,到新博物馆学直接将生态与社区博物馆作为社区再造的文化工具,到国际博物馆协会2001年将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位“博物馆与建设社区”(Museums:building community),表明博物馆界整体上对博物馆与社区关系的认识正在不断上升。其实所有博物馆都有其社区型的一面。曾经有领导人、包括国家博物馆的馆领导等都多次说过,中国的国家博物馆就是中华民族的祠堂和祖庙,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不妨认为国家博物馆也是一个面向国家这个大社区的社区博物馆,其责任与作用除了作为国家的名片和窗口,也包括希望通过历史文物等展品、展览及相关的社教活动等,通过历史、科学与艺术的内涵来塑造公民的历史认知、构建共同的价值观与群体认同情感等。

  但是,博物馆服务社会包括服务社区与社区博物馆的定位和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在博物馆在早期历史上,博物馆结构与功能的完善、博物馆的专业化是博物馆发展的主旋律,但是博物馆的社会性与公共服务功能与日俱增,直到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博物馆界的主旋律,并在哥本哈根的国际博协大会修订章程时被写进了新版的博物馆定义中。社区博物馆是博物馆服务社会尤其是服务社区的必然结果和典型形式,但是它同时也是一种博物馆的新类型。结合席卷全球的城市化进程和不断变化的社区自身及其文化需求,它也应该成为博物馆向基层大力推进的一种新类型。

  我国博物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人均数量还是绝对数量,整体上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英法德日俄等国家的博物馆数量都比我国要多,美国更是有近20000个博物馆。尽管它们未必已经普遍意识到新兴的社区博物馆的重要性,但是在西方文化圈里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教堂退出、博物馆跟进则是可以观察到的总的发展趋势,近年更是出现不少将教堂、修道院等直接改造为博物馆的案例。如果我们将社区博物馆视为文化结构与功能上对传统教堂、祠堂等的一种替代,那么可以预计未来对社区博物馆的需求将是极为庞大的,社区博物馆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社区博物馆应该成为未来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代以来的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否定和抛弃了许多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引进了不少西方的科技与文化,其中包括博物馆这种新兴文化机构,但是这种文化的引进较多的是自上而下的嫁接或自下而上的革命,往往缺乏有机的融合与整体性、基础性的构建,有现代化的教育,却没有现代性的教化,因此在文化的整体结构和价值观的建构等方面均有缺欠,在体制机制上也没有找到一种适于中国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想工具。因此,中国文化现代化、社区文化的现代化,其内容之一就是探索从祠堂等这种原本具有丰富的博物馆基因的传统机构向现代社区博物馆的转化并展开相关的社会文化建设实践。

  曾经我们每个传统的村落或者社区里都有一个甚至多个祠堂,那么在今天的新农村里或者城镇的社区里是否也应该至少有一座社区博物馆?在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参与和指导下,它由社区人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运营,既存放着我们关于故乡的记忆,也不断举办与社区历史环境及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类展览,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最新的科技知识,展开乡情区情的自我认知,并通过对外开放与外部世界沟通对话。它和一般的社区图书馆、文化馆不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从社区土壤、社区环境、社区历史中,由社区的人用博物馆惯常的历史、科学、艺术等视角与手法,去发现、提炼和重构对这块地方、这个社群的认识和认同,并开展各类公共活动以增加社区凝聚力,为社区居民和参观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有利于社区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因此,社区博物馆应该是具有广阔前景的。

  对于渴求自然与人文多样性及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文明的现代社区来说,没有什么遗产是应该真正消失的,包括教堂和祠堂这样的遗产也不应该彻底消失,近来建宗祠、修族谱以及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在各地的复兴,从侧面说明了在宽容与多样化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但是,这并不能否认教堂与祠堂退却、博物馆挺进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文博人应该抓住这一历史的机遇,在今天的文化机构和公共性精神文化空间的建设中,既要借鉴现代的经验,也要保存并认真反思、改进传统的优秀基因。社区博物馆作为一种将博物馆基因与社区需求相嫁接并能够整合自然与人文、古代与未来的相关要素的机构和空间,应该受到高度重视。社区博物馆有理由布满城乡街区,成为其对内的历史记忆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对外的游客宣传中心和接待中心。

  就博物馆人来说,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博物馆树立服务社区的意识,科学规划现有博物馆的性质、功能与定位,尤其是分析和确定目标观众的定位,注重对社区人与回头客的关怀与服务,另一方面要切切实实推动典型的社区博物馆的建设。现代化不是要将历史的积淀一扫而空,而是传统与现代、地方性知识与全球化理想嫁接深度融合的结果,生态文明也不是简单的自然环境维护,而是具有历史的维度的人类文明形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要善用生态和社区博物馆等文化工具,因为它们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催化剂和融合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2014-03-1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吴重庆]“界外”: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
下一条: ·[王建新]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宗教研究方法论探析
   相关链接
·[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朱韵伊]遗产利用的社区视角与多元价值
·[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吴茂颖]超越对立:从馆舍到活态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王舒宇]非遗视域下的辽宁省博物馆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
·[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陆慧玲]国际文化政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
·[李扬 谢亚文]万唐人物:明清以来英美世界中国民俗资料的收集与研究·[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
·[郭文钠]“非遗在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再思考·[杜韵红]从理念到路径:博物馆展演的非遗保护实践
·[邓又嘉]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程瑶]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界定
·[陈奕青]论“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及其我国立法检视·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全国博物馆文创联盟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中国传统插花亮相三里屯艺术节中秋雅会·[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置于核心地位”·[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