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孙虎堂]略谈日本汉文笑话集
  作者:孙虎堂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3 | 点击数:16211
 

  C组:

  见涉水者水没两乳,后至者皆解衣及而涉,至于中流,而水不曾不过膝。已及岸,视向涉者,乃躃者也。(《译准开口新语》第二十二则)

  矮者乘舟出游,因搁浅,自起牵之,失手坠水,水没过头,矮人起而怒曰:”偏我搁浅搁在深处。“(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前例与后两例一脉相通。

  D组:

  主人夜外归,将入室,蹙倒烛笼,大怒,数家人曰:”汝辈暗里置灯,使人唐突。“(《译准开口新语》第三十二则)

  艾子一夕疾呼一人钻火,久不至。艾子呼促之,门人曰:”夜暗,索钻具不得。“谓先生曰:”可持烛来,共索之矣。“(传宋苏轼《艾子杂说》)

  某甲夜暴疾,命门人钻火。其夜阴瞑,不得火,催之急,门人忿然曰:”君责人亦大无道理,今暗如漆,何以不把火照我?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魏邯郸淳《笑林》)

  ——前例与后两例一脉相通。

  冈田白驹首倡汉文笑话创作,因此《译准开口新语》的创作基调颇有奠基意义,清田绚在《译准开口新语序》里认为,作者撰《译准开口新语》的意图是为从学之士展示作文的准则,准确揭示出了作者的创作心态。日本古代一般的文人基本上都能够阅读汉籍,但口头能熟练地说汉语的人却很少,因此保留于口承文艺中的中国笑话作品对于日本文人来说,只有形诸于书面文字,才能方便他们阅读欣赏,但要真正传达作品的内在意蕴,还必须修其文辞,而学作汉文的要领,从短小简洁的笑话”戏文“中最易习得。清田绚说作者”盖育英之意至矣,乃其自作者,笔不停缀,文不加点,而亦未尝留其稿,则旁人所窃录,积而成册云,乃泽氏恳请而锲焉“云云,进一步表明《译准开口新语》的原稿可能就是冈田白驹在向学生教授汉语时用的教科书,经门人记录成册,征得他同意后刊刻梓行。

  扩而言之,江户后半期至明治前期的汉文笑话集乃是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产物,宽延至明和期间极盛期的笑话集甚至可以说是唐话学者这个特定群体的产物,因此它们自然负载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撮其要有两点:一是功能意义,一是文体意义。在功能层面上,唐话学者们撰译的汉文笑话集,除了具有”戏作“文学作品通常都有的游戏功能之外,另有一种功利性质的功能——假之以做作文阶梯。冈田白驹在《译准开口新语》的书名中冠以”译准“二字,表明了撰译的主要意图,并有奠定此类书之功能基调的意义,后来津阪东阳的《译准笑话》,就是模仿冈田白驹,标榜其书为”初学译准阶梯“。这里再举两例来说明这一点(参阅石崎又造《近世に於ける日本支那俗语文学史》):

  余成童学文辞,尤苦于记事之难焉,耳目所接,随笔之者三十年于今矣。顷者偶探簏,累累数千百纸。秋暑稍退,灯光可亲,乃择其涉乎戏谑者,整顿次第之,以示初学弄笔者矣,本非有意于编辑。(三村其原《花间笑语》的《自序》)

  初学作文须从叙事入手,第取俗语数缀以之,狂言绮语方便设教,由其所易道驯致之,其尘垢秕糠陶铸尧舜者,实下学之捷法,诱蒙之善术也。(中略)详观文气,定系老笔,其触事激物,屡见慷慨之意,想藉游戏谑浪,以写其胸以之磊落,强自耗壮心而遣斜者欤。(津阪东阳《译准笑话》村田匏庵的序文《初学习文阶梯》)有的汉文笑话集除了被”假之以做作文阶梯“之外,还被赋予”寄寓作者胸中之块垒“的功能,上述村田匏庵的序文即阐释了此种观念。在文体层面上,书面汉文笑话作品的意义在于开创了一种崭新独特的汉文文章形式。日本汉文文章史上的各类作品,内容与形式往往被局限在特定的文体规范里,行文亦墨守一定的法式,而书写笑话的”戏文“则可以容纳自由奔放的写法,日常生活中的人情风俗,以及卑俗的思想。作者们可以抛弃常套的规范、法式,尽力地描写对象、抒发思想,开拓出汉文文章的一种自由奔放的新形式,因此,以”戏文“写笑话、滑稽故事也成为当时散文界一种史无前例的现象。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勃]“亡佚”之后的发现
下一条: ·[向志柱]古代通俗类书与《胡氏粹编》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