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俊 李祥林]鬼狐之下藏真态 云鬟雾鬓入梦来
——《聊斋志异》民俗描写中的女性发式文化
  作者:陈俊 李祥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6 | 点击数:13152
 
1.女性审美的显示
《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众多,她们的娇美动人自然少不了发式的衬托,有美丽端庄的狐女辛十四娘:“振袖倾鬟,亭亭拈带。望见生入,遍室张皇。”(《辛十四娘》);有妖媚动人的梦中女子:“珠鬟绛帔,搴帷而入,笑问……”(《凤阳士人》);有容华绝代的洞庭公主:“秃袖戎装,年可十四五。鬟多敛雾,腰细惊风,玉蕊琼英,未足方喻。”(《西湖主》);也有慧眼识郎君的张家次女:“发亦寻长,云鬟委绿,倍增妩媚。”(《姊妹易嫁》);还有婀娜善舞的晚霞:“振袖倾鬟,作‘散花舞’;翩翩翔起,衿袖袜履间,皆出五色花朵,随风飏下,飘泊满庭”(《晚霞》)……
这些发型各异的美女形象,是何等的明艳照人。小说中对女性之美的展示,因观察入微的女性发式描写而更加多姿多彩、娇丽动人。在古代中国,发式作为礼制的一部分,除了人们熟悉的审美功能,还有其他更多的重要作用。
2.社会地位的体现
中国古代社会对阶层等级的区分极严,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详细规定,发式也是其中的重要区分标志之一。
《巧娘》中有“一丽人坐石上,双鬟挑画烛,分侍左右”,《云萝公主》中有“又两小鬟夹侍之,每值安凝思时,辄曲一肘伏肩上”等描写。“鬟”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是:“一种环形的发髻。”其在《聊斋志异》中多次出现,且基本都用作年轻女婢的代称,可见“鬟”当是奴婢这一阶层的特定发式。
《细侯》中,老鸨劝说细侯嫁给富商时说:“与其从穷措大以椎布终也,何如衣锦而厌梁肉乎?”老鸨的意思是:与其嫁给穷人过苦日子,不如嫁给富商过锦衣玉食的生活。“椎布”一词出自《后汉书·逸民传·梁鸿》:
 
梁鸿择孟光而娉,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孟光讯因,知梁鸿有志遁隐,不喜孟光傅粉墨。孟光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
 
于是后世便常以“椎布”来表现女子服饰简朴,其中的“椎”即指椎髻,因发髻梳于头顶,形似棒槌而得名,多为古代贫妇的发式。
3.人物年龄的象征
古人的很多年龄称谓都和发式相关联,如未成年时,有“总角”、“垂髫”之称,据《礼记·内则》载:“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这里的“角”即是“总角”,指“出生三月,男的要将其余头发剪掉,只留头囟两边的叫‘髻’,把髻收束起来,扎成两个小髻,因其形状如角,故曰‘总角’。[4]”而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束发加冠,女子15岁要行笄礼,即束髻插簪,这之后才可算是真正成年,可以嫁娶了:“男女异长,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在古代,发式可说是年龄最直观最重要的象征。《聊斋志异》中对此的描写也有不少:
《窦氏》一篇写主人公南三复第一次看见窦氏女:“有笄女行炙,时止户外,稍稍露其半体,年十五六,端妙无比,南心动。”这里的“笄女”即表示年满十五行过笄礼的少女,恰好与后文的“年十五六”相对应。
《小翠》:“王太常,越人。总角时,昼卧榻上。忽阴晦,巨霆暴作,一物大于猫,来伏身下,展转不离……”所谓“总角”,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年纪。
《仙人岛》:“酒数行,一垂髫女自内出,仅十余龄,而姿态秀曼……”这是描写仙人岛主的幼女绿云,“垂髫”是一种留海下垂,将头发自然披散的发式,为未行成年礼的孩童所梳,由此可推知绿云应当是十一岁以上,不满十五岁的年龄。
《莲香》的故事值得注意,其中写到桑生夜宿红花埠遇到一名李氏女鬼:“年仅十五六,軃袖垂髫,风流秀曼,行步之间,若还若往。”描写出女鬼十五六岁年纪,垂下袖子披散着头发,走路婀娜飘忽的样子。若按之前所说,十五六岁的年纪已经行过笄礼了,还作“垂髫”打扮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常理的。但实际上,隋唐之后冠礼和笄礼的规矩已经逐渐起了变化,许多人开始把这两项成年礼推迟到成婚前一日举行,“称为‘上头礼’、‘开脸礼’或‘开脸’”[5]。《莲香》中的这处描写使我们了解到,在清代,发式在成年礼方面的象征意义已经减弱,这也就引出下面发式的另一个更加重要的作用。
4.婚恋状况的反映
对古代的女子来说,未婚、已聘和婚后应梳的发式都是不同的。《聊斋志异》中对这一方面的描写很多,当时的婚恋状况也通过女子发式表现出来。
从《聊斋志异》中的种种描写可以看出,清代女子的发式总体来说是比较自由多样的,未婚时“垂髫”当是最常见的发式(可见于《莲香》、《画壁》等篇),但女性们仍有其他选择,如《巧娘》:“一丽人坐石上,双鬟挑画烛,分侍左右。”此中的“鬟”代指梳着丫鬟发式的婢女,根据朱伟奇在其《中国古代妇女的发式》中的说法:“年轻未婚的妇女只能梳丫髻和丫鬟。丫髻是在头顶左右各梳一小髻,形状与树枝丫叉极相似,故名‘丫头’。丫鬟也作‘丫环’或‘鸦鬟’,所谓‘丫鬟’就是把头发梳挽成环状,分别于左右两鬓[6]”可见,古代未婚女子并不一定只有垂髫这一种发型可以选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浩]论唐代乡族势力与乡村社会控制
下一条: ·[徐英]蒙古族马鞭制作的田野调查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3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