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俊 李祥林]鬼狐之下藏真态 云鬟雾鬓入梦来
——《聊斋志异》民俗描写中的女性发式文化
  作者:陈俊 李祥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6 | 点击数:13150
 
又如《吴令》:
 
吴俗最重城隍之神,木肖之,衣以锦,藏机如生。值神寿节,则居民敛资为会,辇游通衢,建诸旗幢,杂卤簿,森森部列,鼓吹行且作,阗阗咽咽然,一道相属也。习为俗,岁无敢懈。
 
旌旗高举,鼓乐大作,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齐拜城隍的隆重场面被蒲松龄的一杆妙笔写的生动精彩。
其他例子还有《寄生》、《姊妹易嫁》中的婚俗描写,《金和尚》中的丧葬习俗描写等等,诸如此类,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2.《聊斋》民俗相关研究概述
《聊斋志异》中丰富的民俗文化描写,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比如民俗学者汪玢玲就先后写过《蒲松龄与民俗学》(载《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5期)、《蒲松龄笔下的乡俗风物》(载《蒲松龄研究》总第11期)、《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等等。
如今,此类研究也有越来越细致的趋势,看看相关文章的题目便知:《〈聊斋志异〉描写的古代酷刑》(史伟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聊斋志异〉中的饮食文化》(雷群明,《蒲松龄研究》总第11期),《论〈聊斋志异〉中的民间信仰》(徐丈君,《蒲松龄研究》总第17期),《〈聊斋志异〉与道教文化》(王平,《蒲松龄研究》总第18期)……2008年齐鲁书社出版的《聊斋风俗文化论》则为《聊斋志异》中的衣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行走文化、节日文化、仪礼文化、信仰文化、游艺风俗八个方面各开一章,分别讨论。令人不得不感叹《聊斋志异》是一部民间风俗的百科全书,每一个细微的方面,都是一座可供挖掘的宝藏。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研究向来是民俗研究的一个重点。以新时期以来的成果为例,有关本土女性发式方面的研究文章也有若干,比如:向景安的《从现存文化中探讨中国古代妇女发式的演变》(《文博》1995年第4期),朱伟奇的《中国古代妇女的发式》(《华夏文化》1995年第1期),戴云亭的《发式与发饰》(《上海工艺美术》1999年第4期),等等。在相关书籍中,也或多或少能见到这方面研究文字。
尽管聊斋民俗研究与女性发式研究这两个领域的成果都已经颇为丰富,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却不多,迄今尚未发现有相关专著出版。其实,以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著称的《聊斋志异》对于女子发式有着丰富细腻的描写,如果能将蒲松龄生动细致的文学描写与女性发式研究相结合,其小说中实在的民俗资料和形象的情节描写,一定能为女性发式文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东西,并且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阅读蒲松龄小说。
 
三、《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发式描写
 
中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各类礼制严谨而繁杂,发式文化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有学者这样总结中国发式文化的特点:“一为源远流长,蕴藏丰富;二为博取众长,多姿多彩;三为内涵丰富,形神兼备。[3]”从传说中的黄帝之妻嫘祖以长梳绾成高髻开始,古人的发式便具有了丰富的象征意义:男子束发于顶,女子梳髻;“士,冠;庶人,巾”(《释名》);“命妇以山松特髻,假髻花钿,……为朝服。以珠翠花钗,……,为燕居之服。”(《明史·舆服志三》)经过历朝历代的积累,中国的发式文化已经发展的庞大而完善,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向乐于搜集记录民间各种风俗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发式有着不少描写,如《缢鬼》中写到住在旅馆的范生晚饭后小睡时遇见吊死鬼:
 
忽一婢来,袱衣置椅上,又有镜奁揥箧,一一列案头,乃去。俄一少妇自房中出,发箧开奁,对镜栉掠;已而髻,已而簪,顾影徘徊甚久。前婢来,进匜沃盥。盥已捧帨,既,持沐汤去。妇解襆出裙帔,炫然新制,就着之。掩衿提领,结束周至……
 
女子的案头摆着镜子、梳妆盒(“奁”)、玉簪(“揥”)、小箱子(“箧”),女子打开箱子与梳妆盒,对着镜子梳头,先挽上发髻,再插上簪子,对着镜子前后左右照照……这分明就是古代女子梳妆打扮的全过程,蒲松龄对梳妆的工具、程序,乃至梳妆女子的神态都进行了细致描写,使人仿佛亲眼目睹一般。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聊斋志异》中女性发式描写的几大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浩]论唐代乡族势力与乡村社会控制
下一条: ·[徐英]蒙古族马鞭制作的田野调查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3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