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王明珂]边界·移动·抉择:《游牧者的抉择》结语
  作者:王明珂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26 | 点击数:12556
 

  认知的边界、移动与抉择

  汉帝国将领设下鸿门宴一次伏杀八百多羌人豪酋,魏晋时一个鲜卑贵族自称“黄帝子孙”或“炎帝之裔”,匈奴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并将其部落南移至长城边;我们应如何描述、理解这些历史事件?史家或指出事肇因于羌人叛服无常,或称此显示鲜卑之汉化,或称汉帝国终于赢得与游牧帝国间的战争。在另一种历史观点下,历史学者指出汉帝国对羌人的残酷与霸道,说明鲜卑以一外族建立统治中国的征服王朝,或称南降的匈奴只是换个策略来掠取汉帝国的资源。这些多少只是读史者各据立场,各据其认同,对事件表相的描述与批评。这样的描述、解释、批评所构成的历史记忆,再度强化各种认同“边界”。

  因此种种“边界”不只是存在于被研究者之间,也存在于书写者、研究者之间。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者,如欧美汉学家与中国学者,对同一历史与社会文化现象有不同的描述与理解。对同一社会文化现象,不同学科学者间也存在着明显的认知“边界”。我们可以用凹凸镜来作一比喻。我们所见的文本与表征,皆如一个凹凸镜面上所呈现有些扭曲的“表相”,我们永远无法全然了解镜下被观察的物体,也就是“本相”。这凹凸镜,便是我们的社会文化、知识训练背景所造成的认知偏见,一种扭曲物体本相的镜片。研究汉代北亚各种游牧人群,学者所根据的基本史料——汉魏晋时的几部中国正史——也是如此,它们也是凹凸镜面上的表相;此凹凸镜,同样的,便是汉晋华夏史家的社会文化认同与其知识背景。如此,由汉代史家到今之研究者,大家都带着凹凸镜来观察一个本相,其所见、所描述永远只是镜面所见的“表相”,那么我们如何可能了解事实本相?

  在本书中,以及在我其他著作中,我所尝试的一个方法便是“移动”——移动这个凹凸境,突破各个学科的边界,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观察镜面上表相的变化,如此我们或能对镜下的物体本相有多一点的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对此“凹凸镜”的性质有些了解②。对汉晋中国史料亦然。汉晋中国史料之珍贵在于,它们描述了三种游牧人群与华夏帝国的互动。也就是说,若游牧经济及游牧人群与汉帝国间的互动是一本相,我们可将汉晋史家所描述的匈奴、西羌、乌桓与鲜卑,以及他们与汉帝国间发生的事件,都当作是镜面上的“表相”;比较史籍对这些游牧人群不同的描述,分析他们为何与汉帝国间有不同的互动模式、发生不同的事件,便像是左右移动着凹凸镜片,由镜面变化来观察、了解下面的“本相”。通过如此以及其他方法,我所强调的反思性研究也便是:希望借着对情境、结构与人在其间的情感、意图与行动抉择的了解,创造对我们所处“隋境”有反思力因而有“抉择”能力的知识人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左传》僖公十年。

  ②这自然是指我们自身的社会文化与学科偏见,如人类学家的田野方法,中国读史、写史者心目中的正史与方志,一般人认知中的历史与神话,等等。接受这些概念.对它们的本质毫无所知,人们便不知不觉的戴上凹凸镜来认识其所观察的世界。

  ③此处我所称的情境,对个人而言也是其处境(positionality),也是历史与社会现实的交汇点。

        (赵秀华扫校)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9-12-30

上一条: ·[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自序
下一条: ·[王晓葵]我们应当怎样记忆灾难
   相关链接
·[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林玲]忘却与记忆:炎帝的政治性发明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马荣良]寒食节的异域渊源·[李沚蒨]现代民间活动中的民族认同
·[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
·[毛晓帅]作为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个人叙事·[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林继富]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