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刘志琴]礼俗互动是中国思想史的本土特色
  作者:刘志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8 | 点击数:10086
 

  所谓礼俗社会,就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以礼为主导,进行社会秩序的管理和统治。由此制定的规章制度称为礼制,礼制的实施即为礼治。礼治与礼俗是分别从国家和民间,上层和下层不同方位的表述,其作用正如《周礼. 天官》所说 :“ 礼俗,以驭其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成俗,非礼不备。” 依靠世代相传的习俗势力,制定层层管理的社会秩序。教化民众自觉服从这种秩序,是儒家推行礼治的一贯主张,这与依仗国家权力管理民众的法治有所不同,更与现代的法理社会有不同的特质。虽然在礼治的实践中经常有援法入儒,寓法于礼的情况,但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并以礼义之邦的标榜,来表现中华民族有别于外邦异域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形态是为礼俗社会。

  就人类社会的构成来说,有统治与被统治,上层与下层的区分,在文化上那就有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分野。文化人类学家认为由上层人士创造的文化系统是为大传统;而起自下层,从民间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是小传统。借用这一概念考察礼俗社会,礼是规章制度,是大传统,具有系统性、导向性和稳定性;俗是生活行为,是小传统,富有多样性、易变性和自发性。两者有雅与俗,主与亚,上层与下层之别,持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风俗在各个民族中都有漫长的历史,但各国统治者的认识并不相同。西方的民俗研究是随着民族主义兴起,而形成的近代学科。然而即使在民俗学建立以后,仍然有人视为不登大雅之堂,打入另册,在日本称之为“土俗学”,在美国有个不光彩的绰号“Fakelore”,成了赝品学,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鄙视风俗的偏见。

  中国与西方迥然不同,风俗自古以来就受到统治者的重视。风俗这一词语早在最古老的史书《尚书》中就已使用。“为政必先究风俗” ,是为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关注风俗的经验。《尚书大传》记载:“ 见诸侯,问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周礼》记载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就有“小行人”这一官职,专事考察各邦国的政教民风,一部《诗经》荟萃先秦五百年间不同地区的民间歌谣,贵族咏颂,祭祀乐舞,具体生动地展现了先人的衣食住行和社会风尚,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先秦考察民俗的采风记录。这一传统为后世所继承,沿袭数千年。《史记》记述: “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馀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汉书》说:“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资治通鉴》说:“ 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明太祖实录》载有: “明太祖曰:‘世之治乱,本乎人情风俗。” 不仅是汉族王朝,少数民族一旦入主中原,都在不同程度上认同汉族的风俗礼仪,制定礼制。辽朝的《辽礼仪志》“皆其国俗之故”,以“汉仪为多” 金朝统治北方后,“命官参校唐、宋故典沿革,开详定所以议礼。” 元朝的服车舆之制,“近取金宋,远法汉、唐。” 满族入关,清世祖“诏礼臣参酌往制,勒成礼书,为民轨则。” 《康熙起居注》多次录有对风俗的忧思和指令。一代清王朝有关“励风俗宜修礼制”,“整纲饬纪,正人心以正风俗”,“居官以正风俗为先”等等上疏、进言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从商周的天子、诸侯,到明清的君主、大臣,都把关心风俗作为治理天下的大事,教化之大务。

  如此看重正风俗的原因在于,俗与礼是不同领域,两者相依又相悖是难免的现象。在《大明律. 礼律》和清代《礼律. 仪制》中,都有禁止火葬,居丧不得聚众演戏的条例,但在盛行火葬的江南地区禁而不止,直到同治年间还不断饬谕禁令。明清两代在徽州树立的贞节牌坊有6 千多座,歙县地方志记载,这一地区的节妇烈女多达6万多人,然而从当地民谣、民歌、笔记所见,有关寡妇再嫁, 尼姑思春,少女私奔的作品在民间却大受欢迎,少数民族地区更难受到中原伦理的约束。正是由于自发的风俗并非都能受到礼治的控制,教化民风才需要大行其道。

  对民风的教化,凭藉的是礼治统治社会的优势,以制度的、教育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以礼化俗。所谓“移风俗于王化,崇孝敬于人伦。”“弘长名教,敦励风俗。”“道化行,风俗清。”等等,使得礼与俗亦即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限度,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这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精英文化通过以礼化俗的过程把观念形态推向下层民众,从而使世俗生活理性化,在士大夫中形成世俗理性的情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

  世俗理性奠基于士大夫对教化强烈的使命感,读书人都崇奉“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的信条,这是三皇五帝的创制:“ 《易》叙宓羲、神农、黄帝作教化民。” 具有无比的神圣性,朱熹认为:“ 教化皆是人做,此所谓‘人者天地之心也。’” 把教化的价值推到为天地立心的高度,履行如此重要的职责却在于从日用着手,所谓“感物移风,讽氓变俗。” “敦礼以崇化,日用以成俗。” “道理初无玄妙,只在日用人事间。” 有力地推动了伦理观念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此来教化民风。从孔子的“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管子的“教训正俗” ,荀子的“习俗移志” ,到吕不韦的“观其俗而知其政” 等等,各家各派都具有把国运盛衰,名教兴亡的审视点下移到社会生活考察的传统。不仅如此,有些经典对民风的关切足以使今人自叹不如,《论语》一共只有一万多字,对于赴宴的礼仪,诸如怎样行路、进门、待客、排座次、放碗筷、喝汤、吃肉作了周详细致的规定和说明。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艮,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格物致知的思想与生活行为。

  士大夫们不论是在职或不在职,都以教化民风为天职,唐宋时期被眨谪的官员发配到僻远的西南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风俗民情与中原大异其趣,士大夫们往往竭尽全力进行教化,贞观年间的王义方在岭南儋州“亲为讲经,行释奠之礼。” 柳宗元在柳州以礼制移风易俗,使得当地人“务趋于仁爱” 。刘禹锡被眨为夔州刺史,上书倡导举办地方教育。宋代庆历年间,浔州刺史杜应之刚上任就推行儒家的礼仪和祭祀,推广齐鲁的周孔之教。南宋永州知县上官阐在当地整顿风俗,“帅儒其衣冠者,使进而舍奠瞻想温厉恭安之容,退而游处沉酣诗书礼乐之意。” 进行儒化教育,清人评价说:“ 下为闾里化不齐之俗,转移风化莫善于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儒学网 2009-02-2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下一条: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相关链接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王会珍]殡葬改革背景下鲁南农村丧葬礼俗的变与不变·[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龙晓添]民间礼书:仪式叙事与礼俗实践·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8期活动预告(2023年3月19日下午14:30)·[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王素珍]民俗学的制度与礼俗研究谫论·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