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张勃]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用柳习俗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8 | 点击数:13272
 

   总之,柳的特性使它在人们心目中成了生命的象征。无论插柳屋檐下还是门户上,那青青的颜色确实为清明时仍然略显萧条的生活空间增添了几分春意和生机;无论戴柳颈项间还是头发上,那青青的颜色也确实让佩戴者多了几分活泼与生动,因而也显得年轻起来。或许在许多现代人看来,“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等民谚,不过是让人们遵循习俗的劝语,多少还有点吓唬人的味道,甚至被视为无稽之谈,但对于那些认真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节俗的人来说,他们的清明节生活真的因为插柳戴柳而多了些情趣,多了些快乐,他们也因此而多了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插柳戴柳外,一些地方还吹柳笛、服柳叶。如在江苏瓜洲,清明日早晨要用清水吞下七个柳叶芽。又在上海,人们用柳条将祭余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存放到立夏日,用油煎后给小孩吃,俗信可以不疰夏。在山西沂州,做面燕儿插柳于上阴干,可治小儿泄。在北京、江苏、山东等省也有类似习俗。而在明代宫廷中,还有清明射柳的做法。

      清明节除了插柳戴柳之外,还插戴其他种类的植物。比如河北宝坻一带,多插柳,戴松枝。在山西万泉,人们戴麦苗和柏树叶。在江苏苏州,人们习惯于在门上插桃树枝。在浙江,各地小孩有头戴柳枝花草的习俗,俗信头戴葱头则聪明;戴豆花则能明目;戴柳叶有好娘舅;戴黄杨有好爹娘;戴香荠有好兄弟;戴艾叶能消灾。而衢州未婚女子多头戴柳枝和竹箬,认为这样能嫁个好丈夫。在海南,妇女簪石榴花,认为可以避免害眼。有些地方不用柳主要是因为柳不易得,而不得不用他物来替代。比如民国二十六年本《来宾县志》明言当地清明日,“折桃枝带叶插门前”。注云:“例应插柳,县境少柳,故易以桃。”

      其实不管插戴的是什么,它都蕴含着是人们对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来的殷切期待。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9-3-15 18:0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勃]清明作为独立节日在唐代的兴起
下一条: ·乌丙安: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扫墓踏青是基本主题
   相关链接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
·[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常睿]新冠疫情下的端午香囊节俗消费考察
·萧放:为清明文化注入当代价值 ·[萧放]温情与崇高:端午节俗的当代意义
·[徐金龙]试析荆楚端午节俗的文化内蕴及现实价值·[纪军]上蔡重阳节调查报告
·[冯瑾]乡宁云丘山中和节节俗及其儒家文化意蕴·[杜凯月]孔尚任《节序同风录》管窥
·[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萧放]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俗的文化精神
·[张瑞娇]达州“元九登高”节俗探源·[张瑞娇]文学共情与节日定型:从《全唐诗》看唐代中秋节俗
·[郜冬萍 周磊]清明节中的游艺·南京农业大学成功举办“节气、节日、节俗与乡村发展·田野工作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