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巴瑞·托尔肯]走近民俗学
  作者:[美] 巴瑞·托尔肯 (Barre Toelken)   译者:李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5-01-01 | 点击数:10682
 

  显而易见,民俗学并非是一个静态的研究领域。随着我们理解的深化,我们的研究和方法会有所改变,研究对象的内容也随之扩展。有些学科领域,如中世纪文学,其研究方法不断出新,其研究材料却经年不变。相比之下,百年前的民俗学主要研究故事、民歌和信仰,现在我们则开始研究谷仓、被褥、连锁信、人类空间关系、游戏等等。传统表达的多样性和批评研究的差异性使得民俗研究成为多姿多彩的学科领域。

  本书基于一个简单的预设:所有民俗事象中必有某些相同的因素。人们不难列出这类共同之处,但我选择的是一个特殊的共同特征:所有的民俗都参与在一个独特的、动态的过程之中。不断的变化、一个传统中的异文,不管它们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发生,在此都被仅仅视为民俗存在的一个中心事实。我亦不想用一个与有意识的艺术处理相反的术语来表述之,而宁愿将其视为从文本、表演、态度和文化趣味中生发出的一个特征。

  不熟悉民俗的读者应该认识到,在相近群体中流传的口头传统材料,当它们被刊印成印刷文本时,人们很可能轻易地将之归为猥亵不文的一类。有的学者甚至估计,约有80%的口头传布材料,如果脱离其语境,就会被某些人视为粗鲁不经之作。当今的民俗学家注重民俗材料的真实性,所以我也没有试图删改、“清洁”有关原文,改变其基本性质,而是省略了一些材料。这里并不是赞赏“猥亵”材料本身,只是指出就传承其的群体而言它们是天经地义的东西,不过在外人看来则颇觉不雅不当,尤其是在脱离原本语境之时。有鉴于此,希望读者能超越书本,探幽寻微,发见民俗的真实存在状况。

  在探究之前,当然先须了解一些相关的名词术语。民俗的“体裁”(形式和种类)通常划分为部分重叠的类项,为方便起见,国会图书馆民间生活中心沿用的是公法(1976年1月)中国会对民俗的定义:“(民俗)是诸多创造性象征形式的表达文化,诸如习俗、信仰、技艺 、语言、文学、艺术、建筑、音乐、戏剧、舞蹈、仪礼、庆典、手工”。上述种类自然均可在任何文化的各个层面发现,之所以成为民俗,是因为它们“主要靠模仿、表演从口头习得,并且通常不依靠正式机构而传承”。简而论之,大多数民俗学家将民俗划分为口头民俗、物质民俗和习惯民俗。

  口头民俗包括史诗、叙事和抒情歌谣、神话、传说、个人记忆、民间故事和笑话、谚语、谜语、押韵诗歌、小调、咒语、脏话、绕口令、敬语、命名、打油诗和墓志铭等。物质民俗包括农舍谷仓、栅栏、家制工具、玩具、墓碑、食物、衣饰、缝纫刺绣、编织、装饰、民间乐器等。习惯民俗包括并非由科学或宗教的正式系统传承的民间信仰(迷信)、民间医药、舞蹈、手势、恶作剧、游戏、节庆仪礼等。

  当然,生日庆典习俗既包括物质方面(蛋糕、贺礼、装饰),也有口头方面(生日歌);在习惯民俗的婚礼或葬礼上,歌谣谜语等不可或缺,特定食物或传统衣饰等物质内容亦成为组成部分。因此,当我们像在解剖学课上把人体分解那样将民俗分成细类时,亦不可忘记它们是有内在联系、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3-5-2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马克·本德尔]怎样看《梅葛》:“以传统为取向”的楚雄彝族文学文本
下一条: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