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熊威] 从“认奘不认坟”到“认奘又认坟”:德昂族丧葬文化变迁研究
  作者:熊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9-02 | 点击数:11428
 

  其次,汉族丧葬文化的影响。随着德昂族地区经济条件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设施的完善,以往较为封闭、保守的德昂族村寨开始与外界接触增多,尤其是以电视和手机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普及化,让更多德昂族了解到汉族丧葬文化传统。另外,在政府各类文化工程中,带来诸多汉族优秀丧葬文化的印记。德昂族十分信赖党和政府,于是也就自然接受了汉族的很多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在汉族丧葬文化中,特别强调“慎终追远”的传统,强调对祖先的崇拜和对死者的祭奠,德昂族也逐渐接受了此种丧葬文化。在访谈中,很多德昂族同胞强调修建墓碑是为了让自己的后代能够铭记祖先的名字和家族的历史,“以前,我们这里不献坟,人死了之后就埋在地里,也不管它,我们前些年犁地,还可以经常看到骨灰那个盒子和骨头之类的,我们都晓不得哪个是哪个。现在好了,碑上都写着呢,让我们的孙孙都能记得,不要弄混了嘛。”此类想法明显就是受到汉族丧葬文化的影响。

  再次,害羞的心理。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一种害羞的社会文化心理。当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便会产生一种害羞的心理。于是,很容易产生各种攀比行为。当献坟习俗在村寨内兴起,并且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很多家庭不得不如此。很多人希望通过丧葬活动来彰显家庭的实力,于是对丧葬习俗上进行革新,增加很多新的内容,以至于献坟的内容越来越复杂,花费的金钱越来越多。比如,以往献坟只是采用德昂族祭奠物品,而不会去购置汉族的祭奠物品。但是,当最初几家在清明节购置鞭炮、纸钱以及纸扎后,后面的家庭也就不得不按照此模式举行,否则就会觉得害羞,在村寨内抬不起头。

  最后,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德昂族信仰南传佛教,传统“认奘不认坟”即是受南传佛教生死观的影响。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与外面世界接触增多、社会流动加快,以及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的兴起,南传佛教日益走向世俗化,对德昂族道德规范影响及文化约束日益减弱。因此,很多人才敢打破既有的丧葬文化传统,吸收汉族丧葬文化因子,并且慢慢被当地人所接受。献坟习俗的兴起,折射出南传佛教的世俗化进程。

  我们可以看出,在德昂族丧葬文化变迁过程中,文化断裂性和文化延续性都十分明显,杂糅的丧葬文化不仅重新界定了德昂族丧葬仪式的观念理解和文化逻辑,而且也型塑了新时代背景下德昂族丧葬仪式空间展演过程和实践方式。随着现代通讯工具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国家主流社会话语的影响下,德昂族吸收了大量汉族丧葬文化内容,并且主动将其纳入到自己的丧葬文化传统之中,从而在10多年时间里完成从“认奘不认坟”到“认奘又认坟”的转变。

  四、丧葬文化变迁的地方性逻辑

  在从“认奘不认坟”到“认奘又认坟”的丧葬文化变迁过程中,德昂族在吸收汉族丧葬文化的时候,并不是抛弃既有的本民族丧葬文化传统,而是努力将汉族丧葬文化纳入到德昂族的文化脉络之中,遵循着德昂族的文化解释逻辑。比如,他们在献坟中接纳了汉族的献坟物品,与德昂族传统的祭祀物品一同摆放。但是,他们认为无论是何种祭祀物品,都需要首先献给佛祖,经过佛祖之后才能到达死去的亲人手中。可见,他们并没有按照汉族祭祀的神灵模式和文化逻辑来解释烧纸钱等行为,而是将其纳入到德昂族的丧葬传统之中,并且立足于本民族丧葬文化传统赋予其新的文化意涵。因此,需要回到德昂族日常生活场域,发现他们理解丧葬文化变迁的地方性逻辑。

  在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德昂族积极主动吸收并接纳了汉族的丧葬文化内容。对此社会事实,德昂族同胞也毫不讳言。但是,他们通过借鉴主流政治话语,对此现象进行重新解释,“现在是民族大团结嘛,我们德昂族也好,你们汉族也好,我们都是中华民族,都是中国人嘛。我们都生活在中国,肯定会相互影响嘛,就像你们现在汉族很多也来我们这里旅游噶,特别是泼水节的时候,你们汉族来得多嘛,跟我们一起过泼水节。我们也是一样啊,看到你们汉族立碑,挺好的,我们也可以学嘛。电视上面经常说,祭祖是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传承了几千年,那我们也一样啊,我们觉得这个很好,也可以这么做嘛,跟国家的要求靠拢嘛。”可以看出,他们在本民族丧葬文化嬗变的过程中,刻意凸出和放大主流政治话语的影响,将主流政治话语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为献坟习俗寻找合理性。

  除了从外部因素寻找合理性之外,他们也会从德昂族自身文化传统内部发掘献坟习俗兴起的合理性,于是很自然就想起了德昂族的孝道文化传统。在德昂族村寨中,老人的地位很高。每个德昂族村寨都有一个老人组,所有村寨老人都是老人组的成员,其核心成员有7人,分别是“达岗”“达德利”“达腊姆”“达板”“达速德岗”“达幸”和“达幸甘”。老人组专门负责村寨宗教仪式和节日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在村寨的日常生活和公共场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尊老敬老的习俗也很明显。在每年泼水节的时候,村寨内的年轻人都会拿出清水,给家里的老人洗脚,以表示对老人的尊敬和孝顺。在吃饭之前,需要举行拜老人仪式,年轻人蹲在饭桌旁边,老人念经祈祷,并且对年轻人进行训诫。

  德昂族认为吸收汉族的丧葬文化,符合德昂族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他们认为以前不献坟不是不尊敬老人,而是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有限,“现在嘛,大家都说,以前不给立碑,那是没得条件嘛,家里穷,没得办法,没有钱去立碑。现在呢,生活好了嘛,不立个碑,家里老人哪一年走的都晓不得,过几年就忘记了,以后去坟山,自己爹妈的坟都分不清,连自己祖宗都分不清,那样不好嘛,我们德昂族将孝道呢,要是连自己祖宗都分不清,那还怎么孝顺呢。”

  正如霍布斯鲍姆所言,那些“被发明的传统”“试图通过重复来灌输一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而且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事实上,只要有可能,它们通常就试图与某一适当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过去建立连续性”。德昂族献坟习俗的兴起,必须嫁接在传统孝道文化基础上,才具有合理性。因此我们很难以一种文化断裂性来看德昂族丧葬仪式文化空间变迁过程,反而需要回到其自身的文化逻辑和脉络之中,深入探究其背后发生转变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图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德昂族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汉族丧葬文化,而是通过主动借鉴主流政治话语及发掘本民族文化传统,从内外两个维度赋予丧葬文化变迁以合理性,确保“认奘又认坟”的丧葬文化传统能够落地,进而维持村寨日常生活的秩序。目前来看,德昂族地区“认奘又认坟”的丧葬文化传统已经形成,奘房和坟地作为德昂族丧葬文化的两个核心意象,逐渐成为联系德昂族生者与死者、此生与彼世的神圣空间。

  2019年4月,德昂族实现整族脱贫,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相比于以往封闭、落后、保守的德昂族形象,现在的德昂族呈现出开放、发展与包容的特征。在与周围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德昂族逐渐走向文化自觉,能够“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透过德昂族丧葬文化变迁的案例,体现出德昂族自身的能动性和调适性,他们能够因应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采取不同的实践逻辑和文化策略,完成自身丧葬文化的再生产。

  五、结语

  本文从丧葬文化变迁角度入手,讨论德昂族丧葬文化从“认奘不认坟”到“认奘又认坟”的嬗变过程、实践与逻辑。由于受南传佛教的影响,德昂族形成了“认奘不认坟”的丧葬文化传统,而在近10多年来,随着汉族文化传播进德昂族村寨,德昂族开始吸收汉族丧葬文化习俗,逐渐走向“认奘又认坟”。笔者的讨论并非仅仅局限在德昂族丧葬仪式的转变,而是从其日常生活出发,讨论丧葬文化变迁后的动力机制和权力话语问题。德昂族借用外在主流政治话语和内在的德昂族文化传统,赋予“认奘又认坟”丧葬习俗以全新的解释面向,将汉族丧葬文化内容纳入到德昂族丧葬文化体系之中,从而赋予丧葬文化变迁以合理性。从德昂族丧葬文化变迁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明显的文化延续和文化断裂现象,二者交织在日常生活之中,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阐发,动态构成德昂族丧葬文化变迁图景。另外,我们也能够看到德昂族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能够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和意义阐释重构德昂族丧葬文化传统,顺利完成丧葬文化再生产实践。因此,在关注丧葬文化变迁过程中,我们需要回到德昂族日常生活语境,需要以一种动态性、发展性的视角来看丧葬文化变迁过程,同时也能看到行动主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探究丧葬文化再生产过程中的逻辑表达与实践。

(原文刊载于《文化遗产》2020年第4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志强】

上一条: ·[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下一条: ·[段友文]山陕豫民间文化资源谱系建构与乡村价值发现
   相关链接
·[才晶]豫东地区睢阳区胡勋“做坟”习俗与村落内部人际关系·[陈瑞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民间文学的变迁
·[李全敏]礼物馈赠与关系建构:德昂族社会中的茶叶·[高志明]寻访德昂族口传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
·德昂语《德昂古歌──达格达楞格莱标》出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