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2017非遗保护工作: 踏着时代的节拍阔步前进
  作者:记者 王学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13 | 点击数:5626
 

  2017年,文化部重点支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参与研培计划。研培学员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传承实践能力,而且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以贵州黔东南州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上半年仅该州参加研培计划的学员,以“传承人+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创业的就达225家,实现年销售收入逾7.5亿元,优秀学员返回当地培训新的学员并带动约9500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占就业总人数的58%,每家企业平均带动47人就业,实现带动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2.2万元。

  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助推精准扶贫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新疆哈密工作站累计培训绣娘5000余名,设计出798款运用哈密元素的刺绣新产品,下达绣片订单3.2万份。湖南湘西工作站启动“让妈妈回家”计划,通过提高绣娘收入,吸引外出务工妇女回归家庭。此外他们还与济南、深圳等地公司洽谈苗族刺绣订单2800套(件),金额达50万元,带动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160余人。

  全国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覆盖的国家级贫困县达103个。2017年,文化部加强作为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空间的传统村落、老街、小镇的保护,支持在生态保护实验区内深入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举办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展演活动,努力满足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支持生态保护实验区内民众自发举办民俗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2017年,传承人“对话”系列活动遍地开花。仅文化部支持下开展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话交流活动就覆盖浙江、上海、西藏、陕西、甘肃等19个省区市的28项活动。2017年9月,8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年画、剪纸、皮影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国内知名动漫制作公司负责人代表聚首上海,共话非遗与动漫如何互汲营养、携手共进。11月,第二届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在江苏苏州举行,优秀青年非遗传承人、长期关注和研究传统工艺的青年学者、高校教师展开对话,分享传统工艺创新创业优秀案例,探讨传统工艺相关文创产业的发展规律与创新模式。11月底,在贵州雷山举行的“传承·对话·东西部协作——贵州传统工艺振兴工作交流会”上,传承人、设计师、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通过对话达成合作。

  不清谈、真行动是这些对话活动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些对话会既是思想碰撞会、经验交流会,也是需求对接会、项目签约会。无论是非遗传承人、设计师,还是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大家都格外珍惜对话、交流、讨论的机会,他们带着作品、带着期待、带着需求坐在一起,交流互鉴、取长补短、解决问题、助推传承。

  启动全媒体立体式非遗传播格局  保护工作获广泛认同

  非遗传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定的非遗保护重大措施之一。加强传播工作,对于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和非遗保护意识、建立非遗保护的广泛社会认同和深厚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非遗传播工作可圈可点,全媒体立体式非遗传播格局初见雏形。

  从2017年3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出台,到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再到9月文化部联合中央网信办主办“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全媒体、多层次、多渠道的非遗传播效应,全社会很高的关注度、参与度和认同感,都彰显了非遗传播格局有效拓展至全社会各个领域,形成了非遗传播的“体外循环”。在大格局下,文化部还积极搭建常态化、专业化非遗传播体系。8月底,文化部非遗司联合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举办了非遗传播高级研修班,重点培养专业的非遗传播队伍,助力非遗保护广泛、立体传播。

  2017年,各地展览展示活动内容愈加丰富,形式得到拓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的“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展示了苏绣、京绣、粤绣、宋锦、云锦、缂丝、香云纱等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的实践成果,为观众呈现了传统文化与时尚设计相结合的最新作品,诠释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在非遗领域有11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光荣地参加了十九大。“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让非遗工作者坚定了文化自信,更明确了工作方向。参加十九大归来,他们积极深入基层宣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而他们的体会、感受、故事也通过全媒体传播手段影响了更多地方和人群。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8-01-10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甘南藏区提速“非遗”保护工作
下一条: ·文化的力量——传统工艺工作站综述
   相关链接
·中国传统插花亮相三里屯艺术节中秋雅会·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