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白晓霞]甘青地区藏族的端午节传说研究
  作者:白晓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21 | 点击数:10817
 

  2、人物重构过程中强调了集体观念和健康意识

  安多藏族在端午节传说中重构了自己要纪念的人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显在的道德教育倾向,而且对集体观念和健康意识进行了隐在的转述与强调。从以上几则传说看,其中的主角人物都有一个值得依赖的温暖集体,在这个大集体之中,人们彼此相亲、互相扶持,共同构建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和谐家园。这里的人们大多淡泊物质的享受,而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状态非常关注,如何保持身心的健康才是传说世界中的基本哲学命题,而主角人物则以自己毕生的心血(其中的一部分人甚至为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去追求和实现这一重要命题。传说用文学特有的叙事手法为听众营建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田园世界,年年宣讲,代代传承,集体观念、健康意识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强化、补充和完善。在每年一度的节俗中,青年一代深濡于一个宽容开放的文化体系,体验着一种融入集体、追忆历史、追求健康、完善自我的个人幸福,这种幸福感又通过公众的节俗得到了放大、强化和现场性的交流,从而提升了族群共有的幸福指数。

  (二)公众教育

  在呼吁将端午节纳法定假日体系时,民俗学家高丙中曾经这样论述过汉族端午节的内涵与功能:”从总体上说,端午节活动体现的是关爱生命的主题,是卫生和健康的主题。……在社会历史层面,端午节传承的是对于高于个人生命的社会价值的信念。值得用个人生命去实行的社会价值包括爱国主义,但是并不只限于爱国主义。人们代代传说,屈原以生命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自己的操守、人格的坚持,所以闻一多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把这种精神提炼为爱国主义,这一内涵很快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实际是关爱生命主题的一种表现。生命可贵,值得采取各种手段加以珍惜,但是对于一个社会,还有比个人生命更高的价值,有时候,为了这些价值是应该牺牲个人生命的。“[⑧]我们在藏区的上述几则传说中都看到了与汉族端午节相通的、类似的精神实质,也就是说,欣木措吉、莲芝、桑吉曼拉在实质上是和屈原的精神一致的。西部远离屈原生活的楚地,没有良好的水利条件去赛龙舟,也缺乏棕叶来做成棕子(比如西部民间常见的习俗是用油饼包糯米来替代棕子),所以,传说和习俗的地方化是必然的。但是,老百姓在将其地方化的过程中,却以本民族历史人物为载体对传说进行了重构,而在这一重构过程中,公众的心灵世界中留存下来的是一种值得宏扬和继承的精神内核,也就是就,甘青地区的藏族通过重构传说的方式去强化和阐述了中华民族伦理体系中一系列重要的道德概念,如”感恩“、”诚信“、”团结“、”利他“、”牺牲“等等。当然,这些闪光的品质是由本民族历史人物作为具体的载体去彰显的,但是,它们却生发出了一种有利于整个中国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非常积极的文化意义。”根据德国学者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仪式与文本是承载文化记忆的两大媒体。在各种仪式行为中,节日以其高度的公共性、有组织性和历史性而特别适用于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交流。“[⑨]所以,对这些异彩纷呈的西部节日传说及其使之得以复原和展演的民俗活动,我们应该给予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从而充分发挥它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正如民俗学者邢莉所说”历史上,殖民主义者要消灭一个民族或国家,除了用炮火征服外,更有效的是消灭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因为民间文化具有相对的传承性、乡土性和自足性,是民族精神的表征。现代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动作,一切都可以带上金钱和利润。在此我们提倡对人类精神的提升,对人性的张扬。研究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传承正是在传承中保护和发扬人类优质文化的基因,这是构建新文化的源泉。“[⑩]我们对包括节日传说及习俗在内的民间文化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要从传统的文化事项中寻找与时代精神相吻合的新的生长点,从而将民间文化铸炼为新的优势文化资源,发挥其在公众教育中的天然优势,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的。

  [①] 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编《日月山的传说》1984年[②] 参见刘守华主编《民间文学教程》,128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见王锡龄编着《中华风情大观》(第三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④] 尕藏才旦、格桑本编着《雪域气息的节日文化》,69页,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⑤] 参见《端午风情:采花节--白马藏族人的端午节》,新华网。

  [⑥] 参见乔高才让着《走进天祝》2000年(内部材料)。

  [⑦]尕藏才旦、格桑本编着《雪域气息的节日文化》,111页,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⑧] 高丙中《四大传统节日应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端午节》,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⑨]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⑩] 邢莉《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传承与文化精神》,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 作者简介] 白晓霞( 1974- ) , 女( 藏族) , 甘肃天祝人, 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民俗学。联系方式: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本文刊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陶立璠]中韓端午習俗的比較話題(全文版)
下一条: ·鼙鼓动时雷隐隐 兽头凌处雪微微
   相关链接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
·[毛巧晖]民间传说、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王晴]乡村振兴战略下竹马会传说的遗产化实践
·[屈啸宇]话语意图视角下的民间传说叙事形态·[金媛]湖南省民间传说研究七十年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