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史继忠]论游牧文化圈
  作者:史继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05 | 点击数:13590
 
社会组织深受“行国”的制约。最直接的联系是血缘,人们以氏族为单位集体放牧,把这个氏族共有的游牧圈称为“古列延”。但随着人口的增殖与牲畜量的增加,许多人在一起游牧和生活诸多不便,于是在氏族内部便划分为若干较小的单位,以几户或十几户有近亲血缘的人在一起游牧,称为“阿寅勒”。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原上的氏族越来越多,互相干扰,争夺牧场,于是在利害关系的推动下,相邻或相关的几个氏族便因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形成部落或部落联盟,谓之“兀鲁思”。“兀鲁思”含有“领土”、“主权”、“疆界”、“属户”诸种意思,已具“国家”雏型。例如蒙古人建立的准噶尔“兀鲁思”,亲领24个“鄂托克”(占领一片领地和属户的军事行政组织),21个昂吉”(隶属部落)和9个“集赛”(喇嘛寺的领地和属户),是一个庞大的军事行政联合体。“兀鲁思”的出现,标志着游牧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跨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私有制在游牧民族中迅速发展起来。进入军事民主阶段以后,邻人的财富更助长了人们的贪欲,“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掠夺性的战争一发不可竭止,组织战争的国家机器更显得十分必要。在无休止的战争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显赫,争夺牧场、掠夺财富、保卫本部生命财产安全都全凭军事实力。于是“草原帝国”陆续登上历史舞台。适应这种环境,其民镖悍而尚武,惯于马背上生活,来去飘忽,进退犹如疾风闪电,具有强大的战斗力量,动辄以“控弦数十万”而称雄。不过,由于游牧民族的地域常有变迁,人口流动量大,经济暴涨暴落,建立在这种脆弱基础上的政权多不长久。各部落兴衰无常,一时勃兴,一时衰败,此起彼伏,动荡不安,尽管是“一代天骄”,但很快便成过眼烟云。历史发展波澜曲折,形成“匈奴亡,突厥兴,金夏衰,蒙古盛”的更迭局面。
与之相适应的“马背上文化”,风貌与农耕民族迥然不同。首先,游牧、狩猎、贸易、作战构成了生活的基调,栖息、迁徙、雄踞形成了一条滚滚的历史长河,因而人们具有一种勇武、浩荡、豪迈、潇洒、开阔、进取的特有气质,不畏艰险,敢于开拓、创新,文化风貌显得独特。其次,由于经济起伏、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文化总是处在不断破坏与重建的过程中,因而文化积累远远不加农业民族,且因接触面广,文化随时变迁,很难形成世代相承的文化传统。其三,人口大幅度流动,各民族、各部落相互对流穿插,文化的传播大于文化传承,故同多于异,习俗大同小异,轻裘、宝马、骑射、歌舞、毡房、肉食成为普遍的习尚,且因人与地的联系极不固定,地方特色很难凝结在文化之中。其四,游牧民族四海为家,视野特别宽阔,能够广泛接纳各种文化,对任何外来文化都不排斥。譬如宗教,他们普遍信奉萨满之类的原始宗教,但外来的袄教(拜火教)、摩尼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都可在游牧民族中传播,而且时有改变或几种相兼。其五,游牧民族的群体意识特别强烈,尽管平时各自分散,相互戒斗,一遇战争,便迅速集合为一个整体,步调一致,力量集中,为了群体利益不惜牺牲自己,以“马革裹尸”为荣,因而战斗力极强,堪称“金戈铁马”。
 
 
游牧民族的地位、作用不容忽视,她牵动了世界几千年的历史,掀起阵阵狂涛,引起风云突变,致使中亚成为世界风暴的彻源地。中亚正处在欧亚大陆的居中部位,而且在中国、西亚、印度和欧洲几个文化中心之间,同世界上几大文化圈比较邻近,这种特殊的地理区位,就使它成为世界的轴心,所以它的每一变动都影响世界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住在这里的游牧民族,或因天灾而向外求食,或因贸易受阻而危及生存,或因利益驱动而掠夺四邻,或因势力膨胀而向外扩张,因此,中亚的崛起很快打破世界的均衡状态,引起轩然大波。在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对峙中,游牧民族总是占主动地位,采取攻势,而农业民族常多半处于被动地位,采取守势。然而,这些“草原帝国”忽兴忽衰,因而它们所造成的大变局也使人感到突如其来,一阵暴风雨过去之后,渐渐恢复平静,但为时不久,又是一场暴风骤雨。这种状况持续了几千年,直到近代,“工业文明”兴起,游牧渐渐改为定牧,农区挤压牧区,才使“游牧文化圈”急剧缩小。
在中国,长城是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线,长城以南是“居国”,长城以北是“行国”。和平时期,长城是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线,沿长城开设若干“边市”;遇有战争,形势即刻紧张起来,变成了一条血雨腥风的烽火线。纵观中国历史,中原王朝受到的巨大威胁主要来自北方,改朝换代也无非是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替执政。大抵在秦汉时期,匈奴在大漠兴起,隔着万里长城互相对峙,有时争战,有时“和亲”,有时匈奴越过长城,有时汉军出塞征讨。匈奴分裂后,南匈奴纷纷内附,北匈奴向西迁移进入西欧,西方人称之为“上帝之鞭”。东汉以来,防线渐渐突破,西、北边疆的民族纷纷内迁,主要是匈奴、鲜卑、氐、羌、羯五族。东晋时,这些民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成(汉)、后燕、南燕、北燕、后秦、夏、西秦、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政权,除前凉、北燕、西凉外,均为“胡人所建,史称“五胡十六国”。以后,鲜卑族逐渐统一北方,相继建立了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与南方的宋、齐、梁、陈隔江分治,明显地分为南朝与北朝。隋唐虽然统一中国,但周边仍有许多民族政权,如漠北的东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西域的西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还有西北的回纥汗国和西南的吐蕃、南诏。宋朝一开始就处在战争环境中,先是契丹在漠北建立辽国,党项在河西一带建立西夏,以后东北的女真兴起,将北宋灭亡。金国占据北方半壁河山,与南宋对抗一百多年。
继之而起的是北方的蒙古,自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勒台大会之后,尊铁木真为“成吉思汗”,建立了庞大的草原帝国。军锋南下,先灭西夏,次灭金国,最后攻占临安,结束了南宋的统治,建立了版图空前辽阔的元朝。蒙古灭金以后,窝阔台在和林举行大会,决定选征欧洲,以后又有拔都西征和旭烈兀西征。经过三次西征,在“兀鲁思”的基础上建立了四大汗国:在大漠地区建立窝阔台汗国,在天山南北建立察合台汗国,在西亚—地建立伊利汗国,在中亚及东欧建立钦察汗国,成为地跨欧亚大陆、震惊世界的大帝国。钦察汗国即俄国史上所说的“金帐汗国”,包括俄罗斯大公国、基辅公国以及今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等地。蒙古军在西亚势如破竹。竟连雄踞一世的阿拉伯帝国也屈服于铁蹄之下。由于这个“草原帝国”的急剧扩张,整个世界发生了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动,波及亚洲、欧洲及非洲。自此以后,中国统一的格局稳定下来。经过明朝二百多年的统治,又为“城郭土著射猎之国”的清朝所取代。清朝推行“盟旗制度”,划定游牧范围,移民实边进行农垦,从此“行国”不行了,长城也失去了它的防御功能,变成了供人游览的历史遗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储冬爱]茅盾、闻一多神话研究的比较
下一条: ·[史继忠]“东方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