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七夕 遥望牵牛织女星
  作者:记者 郑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06 | 点击数:8609
 

  爱情丰富了七夕的文化特征

  著名民间文艺家冯骥才曾说过,七夕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如果说每个节庆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那么七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情”字。

  自牛郎织女传说融入七夕节后,这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就成为七夕节的主要内容。从时间禁忌到爱情悲剧,从浪漫神奇到忠贞不渝。爱情极大丰富和锻造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这从历代的文学创作中可以一一窥见——

  东汉古诗十九首里的柔肠婉转:“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会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白居易《长恨歌》里的缠绵悱恻:“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秦少游《鹊桥仙》里的千古绝唱:“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以及由这个故事引发的关于爱情的想象和创作,现代人十分倾向并且乐于把七夕当做歌颂爱情的节日,尽管有的学者不以为然,有的学者对于七夕节的商业化大力抨击,然而,绝大多数人持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节日的存废兴替应该取决于民众的自然传承,古老的节日需要也应该在不违背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七夕的主题经历了星辰祭祀、幸福乞求、人间竞巧等历史变化。

  流传至今,牛郎织女的传说之所以比较盛行,爱情之所以成为主题,这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与社会两性开放程度、女性地位、女性被尊重的程度有关系。”萧放说,“无论是七夕节还是爱情节,节俗的新扩展给传统的‘七夕节’注入了新的活力。”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08月06日第05版

上一条: ·[张勃]七夕节,中国传统社会的女儿节
下一条: ·中国浪漫的传统节日七夕向“情人节”转型引争议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