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胡新生]玄酒的用途和来历
  作者:胡新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16 | 点击数:10800
 

  用原始质朴的物品象征某种重要意义,这种礼俗离现代生活并不遥远。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等国以及中亚地区的某些部落,至今仍有以面包和盐迎接贵宾的礼仪。面包和盐并非华美贵重之物,却被用来表达对贵宾最隆重的礼敬,这是典型的“贵其质”、“尊其朴”的象征方式。古希腊奥运会对优胜者的奖励是橄榄枝或月桂枝编成的花冠,纯取象征意义。现代奥运会既向优胜者颁发具有经济价值的奖牌,又遵从传统授予花冠,花冠在仪式上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奖牌。现代奥运会上不是还有隆重的取火种仪式吗?它不就是周代“取明火于日”、“取明水于月”的另一种版本吗?这些现代礼仪和周人“凡尊必上玄酒”的做法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玄酒礼没有流传下来,很少有人注意罢了。

  结合周代礼俗背景和观念背景来看,玄酒礼的来源可能与原始宗教生活有关。设置玄酒最早应是祭礼中专用的仪法,玄酒即清水是献给神灵的一种特殊祭品。《逸周书·克殷》、《周礼·大祝》以及《礼记》的《曲礼》、《礼运》等篇,都曾提到以水为祭品和以水降神的礼仪。由于清水被视为神灵独享之物,不同于礼仪中的酒醴可以人神共享;加之以水敬神是比以酒敬神更古老的献祭惯例,所以礼仪中玄酒的地位总是在酒之上。后来,一些与祭神没有直接关系的世俗性仪式如冠(醮)、婚、乡、射、燕、大射等也设玄酒,这是祭祀惯例向其他礼仪渗透的结果。至于将清水用为神灵专享的祭品,应与古人的尚水意识有关。《易经》的八卦有代表水的坎卦,《尚书·洪范》将水列为“五行”之首,这些朴素的提法中同时也包含着某种神秘意识——将水视为与神意相关甚至是上天特意眷顾人类的神奇之物。战国时期无限夸大水的作用和价值的哲学思想,如《老子》尚水贵柔的观念,《管子·水地》的水本原论,郭店楚简的“太一生水”说,都植根于古老的尚水意识。清水被用于祭祷神灵,周代的大祝“执水火而号祝”、“作其祝号,玄酒以祭”的礼仪,应当就是尚水意识不断发展的结果。

  从秦汉到明朝,国家礼典一直沿用了设置玄酒和崇尚玄酒的制度,一些政治家设计的地方礼仪和家礼也刻意保留了设置玄酒的仪法。对玄酒的崇尚屡见于史传诗文,在医药、巫术、道教等各个领域也都有曲折的反映。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明水”和“玄酒”几乎被视为神圣、古朴、高洁、自然、纯粹等概念的同义语。有些人还喜欢用玄酒意象来表达传统的人生哲学和美学理想,如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无形胜有形、无用为大用、由绚烂归于平淡乃人生和艺术的最高境界等等。在传统文学批评里,说一篇诗文淡如白水是严厉的批评,说它味如玄酒则是很高的褒奖。玄酒是水,但绝不是普通的水,这是中国人在玄酒礼俗影响下形成的特有观念。如果把玄酒看成普通的兑酒用水,不但无法解释先秦礼仪现象,也很难讲通秦汉以后与玄酒崇拜有关的一系列文化现象。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10-2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谢晓燕]中国古代的“千秋万岁”瓦当与“人面鸟身”图像
下一条: ·[周星]“文革”中的民俗现象
   相关链接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王嘉炜 宋昕曌]莆田涵江地区婚俗礼仪及其性文化隐含的调查
·[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马滟宁]弥漫的神性:传统年画中的民间信仰·[张隽波]百年革命节日的仪式礼仪变化初探
·[萧放]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文明·[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
·[金茹雪]开笔礼的当代实践与意义·[王优]浅探汉族传统婚姻仪礼的历史流变
·[石子萱]试析兰州市区正月十五“跨火堆” 仪式·[林继富 闫静]从礼俗现象到生命过程的探寻 ——基于中国人生礼仪研究70年(1949~2019)的讨论
·[萧放 贾琛]传统人生礼仪:“过去”如何被“日常化”?·[汤勤福 葛金芳]中华传统礼制内在价值及其现代转换
·[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萧放:更好地展示首都国际形象,融入人类共同体建设
·[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贺少雅]明代民间冠礼的传承演变与时代特征
·邵凤丽:《朱子<家礼>与传统社会民间祭祖礼仪实践》·[邵凤丽]天时与人伦的融通:二十四节气中的祖先祭祀礼仪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