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勃 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立秋
  作者:张勃 荣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7 | 点击数:13138
 


        三、信仰禁忌

       (一)祭祀
       立秋日,各地多祭土地神。在浙江于潜,农家携酒肉至田边祭祀田祖。在上海,农人在竹竿上悬贴纸幡,插于田中,名为“标秋”;各家还在此日祀灶神。在浙江杭州,若立秋时在夜间,叫做“梦秋”,农家于当夜望空举声,各具酒肉至田边祭祀田祖。在浙江安吉,里社屠牲祀土地,叫做“烧秋福”。江苏常州的乡村在旧时做“秋会”,祭猛将刘承忠,祈求驱蝗虫保丰收;农人在田间插三角形小旗,叫做“猛将令箭”,用以驱虫;窑工在是日祭火神,聚餐并演戏酬神。

       在贵州仁怀,各家于立秋前后十日择期尝新,以新米煮饭,供献天地神祗及五谷之神,祭毕,先把新米饭奉献给家中最高长辈,然后卑幼者依次食用。

       (二)占候禁忌

       1、忌雷。全国各地普遍以为立秋日忌雷鸣,若雷则有害庄稼。陕西孝义有谚语云:“雷鼓立秋,五谷天收”[8],湖北孝感则称“立秋雷电,天收一半”[9]。所谓天收,为作物被老天爷收去之意,意味着粮食要减产。在江苏武进、阳湖、太仓,有“秋孛鹿,损万斛”或“秋礴碌,损万斛”的说法,认为立秋日雷鸣损晚稻。浙江石门也有农谚云:“秋霹雳,损晚稻。秋后雷多,晚稻少收。”[10]在河南淮阳,俗信立秋日如闻雷声,必将发生水灾。

       2、忌虹。立秋日忌虹,也是较为普遍的俗信。在山东牟平、江西南昌、江苏常熟等地,如果立秋后见到彩虹,也谓之“天收”,粮食要减产。四川西昌以彩虹现于西方尤为不宜,有“为西十万”的说法,即减收至十万。

       3、以立秋日之雨晴占此后天气雨晴。浙江杭州有农谚云:“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11]在湖南兴宁,立秋有雨为“漏秋”,有“交秋有雨连秋雨”的说法。天津的说法,立秋日雨为秋涝之兆,俗称“秋洒”;不雨为秋晴之兆,俗称“秋吊”。

       忌雨。在浙江安吉,立秋日雨则主旱,有“雨打秋头,晒杀鳝头”之说,而农家最怕秋旱。在浙江遂昌,俗信立秋日若下雨,此后非旱即涝,农谚云:“立秋雨打头,无草可饲牛。”[12]在河北新河,立秋日雨则主此后阴雨连绵,有碍收割,故称“秋傻子雨”。在福建浦城,人们认为立秋下雨会妨碍豆类作物生长。

喜雨。在浙江乌青,以立秋小雨为吉,晴则万物少成熟。贵州平坝有谚云:“立秋得微雨,银子捡得起。”[13]江西南昌有“立秋无雨甚勘忧,万物从来只半收”[14]的说法,都以立秋下小雨主丰收。

       4、以立秋日期之早晚占秋收早晚、丰歉。在浙江杭州,以立秋之日早晚占稻收的迟速,谚云:“七月秋,秋后收;六月秋,秋前收”[15],意为立秋在七月,则立秋后收获;在六月则立秋前收获。湖南兴宁则有“六月秋,要到秋;七月秋,不到秋”[16]的说法。在贵州平坝,立秋在七月主丰收,当地农谚说:“六月秋,减半收;七月秋,得全收。”[17]立秋本应在七月,所以七月立秋,是节气与月令相应,则雨晴恒常;若是立秋太早或太迟,节气与月令相差过于悬殊,雨晴多延期,收成必减。

       5、以立秋时辰之早晚占秋收丰歉。俗信立秋宜昼,即立秋的时刻宜在白天。四川安县、湖北汉口等地有农谚云:“睁眼秋,收又收;闭眼秋,丢又丢。”[18]黑龙江双城则说:“早秋收,晚秋丢。”[19]

       6、以立秋时辰之早晚占此后天气凉热。一般来说,立秋后尚在末伏,天气仍然十分炎热,俗称“秋老虎”。民间以为立秋的时刻在早晨,预示着此后天气凉爽;若在中午或夜晚,则主秋季炎热。浙江杭州、乌青有谚云:“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当头(热吼吼)。”[20]江苏也有“早起秋,凉飕飕;午时秋(或夜立秋),热到头”[21]的谚语。河北新河则有“早晨立秋凉飕飕,上午立秋热死牛,晚上立秋,急晚全收”[22]之说。

       7、在江苏太仓,民间以立秋、白露奇日为雄,偶日为雌,雌雄相配主丰收。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张勃的星空 2009-08-07 11:01: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中元
下一条: ·[翁敏华]传统节日的衍生、嫁接与新创
   相关链接
·[王建民]节日调查与报告撰写·[朱振华]以民众为本位:当代节日志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追求
·《中国节日志·马街书会》出版·二十四节气:立秋
·中国节日影像志影片《献牲》在芝加哥国际影展展映获得好评·在传统节日中重塑历史文化记忆
·《中国节日志》首批10卷编撰完成·中国首部调查传统节日丛书《中国节日志》首发
·《中国节日志》:完整记录传统节日·萧放:二十四节气仍有积极意义
·光明日报出版社:故事中的文化 影像中的中国【视频】·多学科参与全媒体记录 学者为民族传统节日“修志”
·《中国端午节》丛书“嘉兴卷”田野调查组进驻桐乡乌镇·深挖嘉兴端午习俗 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中国端午节》丛书“嘉兴卷”田野调查前期踩点工作圆满完成·《中国节日志》第三批子课题招标通知
·[齐涛 叶涛]民俗志理论与民俗志的编纂·立秋那点事:“秋老虎”也分公母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中华文化·《中国节日志·春节卷》招标通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