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孙正国]互动演化:当代端午民俗的文化思考
  作者:孙正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8 | 点击数:13475
 

二、当代意义:端午民俗与都市社区文化

      端午民俗延展、继承至今,其基本形态变化较少,尤其是以饮食习俗和竞渡习俗呈现出的形态,仍旧保持着强劲的传统影响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端午民俗在当代语境中没有发生变化,相反,它在深层次的本质上出现了转折性的擅变契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带有本质性变革的文化转型,国民经济的运作方式在主体上已经与传统中国有霄壤之别,人们的生产、生活、观念也有很大的改变,体现为民众意义的习俗开始出现传承主体的转型问题。传统上,民众更多的代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当代社会中,民众则指称所有参与社会的一般劳动者,甚至包括与官方相对而言的所有群体,农业者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而且一定程度上开始成为边缘化的群体,不再具有对于民俗的言说权威性,民俗在主流话语中成为与都市社区文化相对应的价值对象,端午民俗在荆楚地区的当代演化,正是大背景的文化转型与小领域的民俗主体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自20世纪末期以来,荆楚地区的都市端午民俗在市场文化和都市社区文化的作用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食粽习俗扩展为饮食文化的展演习俗,不再局限于特定食品,而是荟萃荆楚饮食乃至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饮食风味,成其经典饮食之市场,在新的传承主体的意义上为实现端午节食粽习俗向整体的饮食民俗的转型开拓了渠道。另一方面,竞渡习俗的传统目的是以民众集会与社会交流为主,而当代的直接目的是获取经济利润,于是传统上的龙舟竞渡以娱乐和运动为出发点,当代则演变为具有现代体育精神和博彩意味的竞技项目,并以此带动一系列的商业经济活动。另外,更为直接的变化是时间上的显著错位,从农历五月初调整到公元纪年的五月初,进而与全国性的公众假期“五一”国际劳动节、旅游黄金周对应起来,并在节日称谓上作了变更,命名为“龙舟节 ”,虽然不是对端午民俗的直接更名,却可以明显地看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把实质上属于端午民俗的几乎所有形态都前移到“五•一”龙舟节上,换言之,当代端午民俗在荆楚地区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此,我们必然地要面对这样一些问题:都市社区文化在端午民俗演化中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这种演化在哪些方面可能成为端午民俗自此以后的转折性方向?端午民俗的演化对社区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我们在都市社区文化的语境下观照端午民俗的当代演化,也就是从社区文化的角度进行的一种思考,是运用社会学的社区方法论来探索这种演化的意义。王铭铭先生对社区方法论价值作过这样的评述:“社区研究仍然是可以体现生动而富有广泛说明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法。事实上,正如费先生的《江村经济》所体现的,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历史与现实错综复杂、小群体与大社会的互动频繁,以及个人不得已在习惯和创新之间寻求自身定位的世纪。以社区的‘时空坐落’来反映这一系列多重现象,是中国人类学不断在‘写文化’中得到更新的途径。’,⑧尽管他的结论以人类学为目的,其实作为一种方法论,社区研究是具有跨学科意义的。因此,立足社区背景来分析端午民俗的演化,已经是一种互动体系的分析,端午民俗在当代荆楚地区的一些中心城市已是社区互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都市社区文化容纳并促使它与其他因素发生关系,并最终实现了端午民俗在这一互动体系中的适应性生存,其条件是民俗形态的部分演化。都市社区文化的影响本质上是上层文化对民间文化的有目的的干预和调节,“从文化来讲,其本身就应该属于大众的,是从大众中长出来的。当然,从大众文化中还会长出一种文化叫精英文化,也就是大传统与小传统,我们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⑨。社区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概念,它首先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是在现代都市发展历程中必然要予以关注的社会话题,现代社区环境中,不仅要求不断完善和恢复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且还要求不断完善和转变政府行为。在当前,旅游经济占据经济生活重要地位,社区文化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了适应这种时代需求而得到强调的,尤其是一些有着良好自然条件和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对社区文化的发展寄予了两种社会期望:一是通过发展健全、高效、优质的各种社会服务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与文化水平,一是立足社区的历史和现实特点,创建具有市场效应的社区文化“品牌”,使之成为一个城市及其所代表地区的标志。应该说,这两种社会期望也是都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两个阶段,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通,前者是基础,为适应当代市场经济与文化而必须首先建立的基础,也是生存与生活这双重意义上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发展,作为推进社区进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参与市场一体化竞争的最佳方式,对于社区文化与经济的长远利益而言,无疑是社区居民和政府互动而促进社区文化、经济发展的有效渠道。在荆楚地区的一些中心城市如荆州、宜昌、岳阳等,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都是从楚文化的角度突出传统民俗特色,以此来开发旅游资源,从而在长远利益上发展社区文化与社区经济。
   端午节由于在相当早的历史时期即已成为与屈原相关的传统民俗,因此也就成为荆州等几个荆楚地区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的突破点、悠久的楚文化传承,使得这些城市具有了强化、演绎和发展当代端午民俗的独特身份与文化能力。在这一背景下,自20世纪末期,这些地区或城市的政府作出了突显端午民俗的社区文化策略,并征求楚文化和民俗学专家及社会各界建议,把传统的民俗活动与当代节日融于一体,进而实现了适应时代需求的龙舟节的诞生:继承传统龙舟竞渡的基本形式,但在参与竞赛的范围方面进行了当代意义的扩展,不再是局限于传统地域的小范围竞赛,而将参赛对象扩大到世界范围内许多地区和国家,使这一植根于民族传统的民俗从此具有同当代其他文化现象共通的特性,即市场一体化;传统龙舟竞渡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民众集会、交际,而当代龙舟节则有显著不同,它更多的与商业运作的现代体育竞技相似,突出参赛代表队的体育素质,竞赛与一系列商业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这一特殊性使传统民俗的意味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从紧张、精彩的龙舟赛上体验到的是现代体育的魅力,是包裹着浓郁的商业气息和经济目的的市场效应,而不是传统_L温情脉脉的民俗风情;调整端午民俗在中国农历年的时间,使其与公元纪年的国际劳动节时间相一致,这一看似简单的时间调整,可以说是整个民俗转换的关键所在,它既是本质意义上的对传统端午民俗的修正,也是端午民俗在当今时代得以更广泛推行的必要环节,缺此而难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或者说,这就是社区文化与民俗传统在时代的关系维度上的一种有效融合、龙舟节升华了端午民俗的龙舟竞渡习俗,使之成为一项在当代语境中可以置换端午民俗的综合民俗形式,传统民俗中的其它习俗也随之移人龙舟节中,并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一些适应性的演化。这种演化,已经成为端午民俗在荆楚地区十分显著的现象,尤以湖北荆州和湖南岳阳二市各自独立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国际龙舟节最具代表性。端午民俗在当代的演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作为一种具有强大民间影响力的传统民俗,端午民俗自身蕴含了无比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品牌潜能,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对时代需求的适应,无疑为其进人当代市场文化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方面利于作为一种旅游项目来发展,另一方面也利于从市场品牌的角度来进行多途径的经济和文化开发,既不抛弃传统,又积极拓展和发掘新的内涵,从而在广泛的民众生活、审美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为实现市场扩张提供了良好条件。其次,在逐步构建端午民俗的当代形态的同时,探寻当代社区文化的基本走向与有效模式,为创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包括民俗在内的普遍意义的社区文化提供了一种思路。社区文化建设已是当代社会发展必须重视的关键问题之一,如何有效利用现实的自然与社会条件是思考这一问题的首要因素,而民俗传统就是首要因素中的重要一环、由于民俗传统具有稳固的社会心理基础,又在广大民众的日常行为中得到实施与传承,因而既有社区向心力的基础,又有普遍认可的行为模式。就端午民俗来说,它发挥了很好的社区整合作用,对上述荆楚地区一些中心城市的社区文化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而广之,只要有意识地、合理地利用民俗传统,对于社区文化及经济发展就一定会产生积极影响
      端午民俗在当代都市社区文化中的演化是其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它既是对这一时代的主动回应,也是其自身演化的内在规律的某种表现。我们前文已经论及端午民俗形成史的具体问题,也就是从起源到相对‘定型之间发生的一些演化,这说明了端午民俗本身的演化本质是当代都市社区文化对端午民俗个别的民俗形式——龙舟竞渡的放大与改装,对民俗时间J喷制的调整,都得到民俗内在机制的良性适应,一是民俗主体——广大民众的认同,一是民俗内容的整体性位移,龙舟节在事实上已经成为端午节俗的“都市版”,而不只是其中的龙舟竞渡的点式表演。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进程的逐步加快,传统农业布局将分阶段地转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就后者而言,“是农村人口不断转化为城市人口、农业人口不断转化为非农人口的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包括农村社区逐步被城市社区所取代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城市化趋向与相应地加快农村社区中的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两个方面”。。在这一总的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我们假以时日,农村社区文化大多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转型为城市社区文化,少量未曾转型的也深受城市社区文化的影响,于是正发生的端午民俗演化的当代形态就极为可能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形态,简言之,当代城市社区文化为端午民俗提供了适应时代的演化条件,以及这一习俗在当代传承的必然方式。
      端午民俗的演化对社区文化本身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费孝通先生曾论述社区的系统关系问题:“社区是通过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群体,在这种人文世界里谋取生活的个人已不是空间上的一个点,而是不断在扩大中的一堆堆集体的成员,就是在幅员可伸可缩的一堆堆集体中游离的分子。”@他对社区整体的单向度描述提出反思,主张社区研究与大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空间力量和多重的历史时间观的融会贯通。端午民俗演化后的形态已为都市社区文化认同,并以新的民俗形式在都市社区文化中发生作用。一方面,它成为展示特定社区文化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式,对社区文化中的其他因素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演化后的端午民俗将缓慢地定型,成为影响社区文化体系趋于稳定性的积极因素。由此而论,端午民俗在当代的这一演化,必将成为它此后的关键转折,成为它在形式和内容上向社区文化作出适应性演变的一种趋势,逐渐与当代节日理念相融通,展示出民俗传统与社区文化互动影响的强大力量。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9-4-27 17:2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连山]端午节:“五彩”缤纷的仲夏之梦
下一条: ·[邸永君]端午节漫谈
   相关链接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赵甜佃]动画《鹅鹅鹅》的诗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楼竹君]民间曲艺“杭州小热昏”的当代功能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