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安德明]说“年味儿”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7 | 点击数:7278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其实,就象这首童谣形象地表现的,在作为大都市的北京,传统的人们也是以类似的悠闲节奏来过年的。正是这种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习俗活动,这样的闲适节奏,铸就了传统过年方式中的丰富的韵味。 
今天的人们感觉到年味儿淡了,一个主要的原因,大概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接相关。在过去,丰盛的食物、崭新的衣帽、清扫一新的房屋,都是把春节同日常生活区别开来的主要标志,但现在,这些在许多人那里却都成了平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内容。同时,过去那种闲适、从容过年的根植于深厚农耕文化传统的生活节奏,同现代都市生活也有了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此外,一些大城市,还实施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令,这就尤其减少了年节特有的一种气氛。 
事实上,说年味儿淡了的人,大多数都是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特别是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大城市生活的人。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脱离了自己所熟悉的环境、环境中的人,脱离了自己多年来建立起的同这种环境、这些人之间的联系,你根本无法再去完成那一系列的传统活动,自然也就无法完整地体会由此产生的那种特殊情绪了。 
当然,说年味儿淡了,大概也反映了人们心目中某种浓郁的怀旧意识。这种同每个个体过去的某种特定体验密切相关的独特情怀,可能是让我们经常在一些事情上发出“今不如昔”的感叹的主要原因,它让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了一个永远难以企及的理想化了的“过去”。这种对于从前过年的特殊欢乐气氛的理想化期待和生活中无法满足这种期待的现实,强化了人们的失落感,也减弱了能够感受到的年味儿。 
尽管如此,人们对于过年的需求依然十分强烈。虽然许多人在叹息年味儿越来越淡,却都在期盼着过年。看一看每年春运期间到处紧缺的火车票和汹涌的回乡旅客,就能够感受到年在今天中国人的心目中依然占据着的重要位置了。目前,也有不少都市青年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那样的一种好奇情趣和春节所唤起的深厚感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许多身处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也都会去参与圣诞节等活动,但是,在春节来临之际,他们所表现出的发自内心的欢乐喜庆、他们相互之间在情感上的高度默契和心灵交通,却是在面临任何一个西方节日时都不会有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可以说,年是同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等密切相关的一个节日,对“年味儿”的要求,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在新的现实条件下寻找更好的过年方式的迫切愿望。 
说来说去,关于“年味儿淡了”的抱怨,还是缘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年味儿”根深蒂固的情结。淡了的,只是一种外在的过年形式,而真正的“年味儿”,就在中国人的心里。那种过年的兴奋,期待,欢娱,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永远。
 
(本文发表于20031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乌丙安]烟花爆竹的文化震撼
下一条: ·[王晓渔]“后春晚时代”的春节文化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