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詹娜]辽东放养柞蚕习俗调查
  作者:詹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28 | 点击数:16639
 

(一)放蚕的劳动工具

以辽东沙河沟村为例,村民所用的蚕具大致有以下几种:

钐刀:一种刀把儿很长(约1.5米)的大镰刀,其刀头也比普通的刀头稍长。这是蚕民割蚕场(砍割柞树)的专用刀。蚕民手持钐刀,即使是原地不动也可以一次割倒前后两米左右的柞树,可见此刀的威力之大。钐刀是蚕民的必备工具,若无此刀,则根本谈不上放蚕。

茧串子:由麻绳拧股组成,通常茧种运回家后要串成串儿挂起来以便更好地出蛾。多个茧串儿串好后,要在房梁上横放几根粗木并将茧串子挂在其上,当地人称此木头为“茧串杆子”。

油缆纸:一种质地比较厚实的纸张,通常母蛾将蚕籽产于其上。

团筐:村民用杏树条编制的高约30厘米,直径约1米的圆筐,大多有盖子。因其形状为圆形,所以当地人称其为“团筐”。它既可以盛装配对的蚕蛾,也可以盛放收获的蚕茧。

茧床:由松木条所钉制的约2米长、1米宽、20厘米高的长方体工具,并且没有盖子。“茧床”,顾名思义,即蚕茧的床。当蚕茧从山上摘回并扒下其上的柞叶后,通常要在茧床内散放几天,等它彻底干透后才能储藏或出售。所以,为保持蚕茧的透风干燥,钉制茧床的木条之间大多留有间隙,且此间隙要小于一个蚕茧的尺寸。

此外,“老洋炮”(枪)、温度计、消毒液等也多是蚕民们的常用工具。其中,“老洋炮”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是蚕民们打鸟、打虫,保卫柞蚕的主要工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蚕具皆是蚕民自制的,而且大多是“就地取材”。例如,团筐是由山上砍下的杏树枝编制的;用来串茧的麻绳是由村民自己所种的线麻拧股而成的;用来钉制茧床的木条以及钐刀的刀把儿都是从山里砍伐而来的。自制放蚕工具,不仅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体现了蚕区民众的生存智慧。

(二)放蚕的生产过程

从放蚕的生产过程来看,放养柞蚕是一项十分艰苦的体力劳动。对农民来说,它虽然是一条快速赚钱的途径(每户两个月就可以赚近万元),可是,其中所包含的艰辛却远非其他生产劳动所能比拟,也非其他人所能够体会。从幼蚕上山直到摘茧下山,蚕民们上山下山,往往返返,不知要在蚕场上走多少个来回。同时,养蚕不仅是体力劳动,还需要很高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蚕的一生有四个主要阶段:卵、蚕、蛹、蛾。所以,蚕民常讲,放蚕有三关:出蛾、出蚕、破刈子。

出蛾属于养蚕的前期准备工作,它包括选种、运种、制种和产卵四个过程。其中,选种通常被蚕民们称为养蚕的第一“大事”,这是放好蚕的基础。有经验的老蚕民要亲自到蚕场上看看被蚕吃剩的柞树叶的茬口以及蚕的体形如何,进而判断茧种是否优良。(要选树叶的主茎和叶脉都被吃光的,并且是头宽尾窄身呈锥形的蚕,这表示蚕的体质很好)。随后,蚕民要把蚕种摘下运回家中并穿成茧串挂好。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就可以出蛾了,通常是“顶伏见蛾”,即入伏前后开始出蛾。但此时正是家家户户做豆腐、蒸苏叶饺子的时节,室内温度通常很高,所以,蚕房一定要保持好适宜的温度,并注意通风。如果通风不好,经常会出病蚕。“热出老虎潮出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地方性话语中,“老虎蚕”和“锈蚕”分别是病蚕的名称。出蛾后,要将母蛾挂起来“晾翅”(使其翅膀晾干),公蛾装入团筐中。通常,晚上11点左右开始“对蛾子”,即令公蛾与母蛾交配。据说,雄蚕蛾是世界上所有动物中交配时间最长的物种,长达18个小时以上。第二天下午四五点钟开始撤下蛾对,然后选体质好的母蛾放在茧床上的油缆纸上使其产卵(俗称“捎籽”)。此时,蚕房尤其要远离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品。蚕籽在刚离母体的三天内通常要经历由圆到瘪再到鼓起来的三个阶段,在第三天鼓起来的时候往往要发出“嘎吧嘎吧”的响声,地方性话语称“叫籽”,它表明卵籽的发育状态良好。出蛾是整个放蚕过程中程序最繁琐的一个阶段。

正常温度下,从产卵到出蚕需要11天的时间,此间,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给蚕籽消毒。科技普及后,蚕民普遍实行“纸面产卵消毒”,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蚕茧产量增高的最重要原因。通常,下午2点钟以后,所有要出蚕的蚕民都把卵纸带到河边的阴凉处进行集体消毒。首先要用一个高1.5米,宽50厘米,长2米左右的塑料罩罩在消毒架(木架)上,随后把蚕纸用水蘸一下(这样可以起到降温、补湿和防掉落等三重效果),再将蚕纸背面相对,卵面向外挂在消毒架上。然后将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的混合溶液放入塑料罩内,且其四周要用土埋好,实行严格密封。此时,消毒罩内由于化学药品的反应会白烟滚腾,大约七八十分钟以后即可停止消毒。其间,蚕民必须换上新洗过的衣服,严格隔绝病毒,带上消完毒的蚕纸立刻上山等待出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金敏]徽州古建筑雕刻构件亟待保护
下一条: ·[谢荔]有关死者灵魂的文化表象的探讨
   相关链接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王琨]浅析辽东满族的婚姻故事
·[胡玉福]农业生产民俗的生态破坏与生活者的选择·哈尼梯田:“网络认养”能解保护之困吗?
·[陈永香]彝族史诗《梅葛》的民俗文化场研究·朱霞:《云南诺邓井盐生产民俗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