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孙媛媛 刘宗迪 吴蕴豪 张超]山东地区民间星座知识调查
  作者:孙媛媛 刘宗迪 吴蕴豪 张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3-09-26 | 点击数:6614
 

  综合本次调查结果,我们对于山东当代民间星座知识初步得到如下几方面有意思的认识:

  1.昴星团的多样性称谓

  昴星团在中国官方星官体系中被称为“昴宿”,位于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四位。在西方的星座体系中,昴星团位于金牛座,没有单独进行划分。肉眼观看可见模糊的一簇小星聚拢在一起,似有云气感。而现代研究表明,昴星团是银河系银盘附近的一个疏散星团,距离我们较近,其中主要为年轻的蓝色大质量恒星,周围存在反射星云,蓝色恒星的光将这些云气照亮,故看起来仿佛其中有一团云气。其亮星主要有六颗,眼力好的话可以看到七颗星。昴星团在冬季夜空中非常显著,在秋季的后半夜、冬季的深夜、早春的前半夜,都可以看到,昴星团形态特别,引人注目,整个冬天的夜空都可以看到,因此,自古就被人们作为冬天的标志,在《尧典》中就有“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的记录,以昴宿黄昏南中作为仲冬季节的标志。

  在各地区中国民间星座调查中,昴星团是最常出现的星座之一,广东一带称之为“七姑星”或“姑星”,也有时讹为“孤星”,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星座名称。江浙一带则称昴星团为“七簇星”,仍为当地民众广泛认知。昴星团在希腊被称为七兄弟星,在中国的藏族、蒙古族地区也被视为天上的七个兄弟,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由于七仙女故事的脍炙人口,昴星团更多是与七仙女的形象相配,被称为“七姐妹星”。七仙女故事说的是天上的七个仙女来到人间,其中最小的一位留在人间的故事,有的民间故事说,天上的昴星团原本有七颗,之所以现在只能看到六颗,是因为最小的那位留在了人间。七仙女的故事,最早见于晋代干宝《搜神记》,其文谓:“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郭璞《玄中记》所言略同。不过,在古代文献记载的这个故事中,始终没有明确地将七仙女与昴星团联系起来,相反,由于七仙女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与牛郎织女故事粘合,因此七仙女故事常常被与另一颗明星,即织女星联系起来。

  称昴星团为七姐妹星和七姑星的说法,在本次山东地区民间星座调查中也有出现,但调查表明,山东地区昴星团的称谓不止七姐妹星一种,而是有多种以前未曾见于记载的称谓。本次调查到的山东关于昴星团的民间称谓,最常见的是“攒把星”的说法,与“攒把星”相近的写法还有“船把星”“权把星”“攒毛星”“攒昴星”“泉坝星”等,但“攒把”究竟为何物,受访者都说不出所以然来。经对山东方言用语的调查,“攒把”“权把”等当指昴星团是由数颗星紧紧挤作一团组成的意思。山东即墨方言说:“把这把菜攒巴攒巴”,意思是把这把菜攥紧成一团(将其中的水分挤出来),“把这把谷秸权巴权巴”,意思是说把长条形的谷秸折断弄成紧凑的一团。另外,“昴”通“卯”,“卯”在口头用语中也有挤压、紧凑的意思,“卯足劲”,就是把力气都集中在一起,“铆”,意为把两片金属用铆钉紧紧拼接,在山东民间,威胁揍人,会说“小心我卯你”,意为攥紧拳头打人。若此说不差,则“攒把星”“船把星”“权把星”“攒毛星”“攒昴星”“泉坝星”都是对昴星团的形态的描述,指昴星团数颗星星紧紧挤作一团的样子。

  沂水县则称昴星为团包,当地流传一条谚语:“参门追上团包,来到年下。”参门即参宿,团包即昴星。昴星升起在前,参星升起在后,春节前后,昴星开始向西方夜空降落,而参星则升上南方夜空,故说“参门追上团包,来到年下。”据资料提供者解释,昴宿星团七颗星肉眼可辨,形成一团荷包状,故沂水人称为团包。可见,称昴星为团包,也是源自对昴星团形态的描述,这可以佐证昴星名为“攒把”的来由。

  除了“攒把星”或“团包星”外,昴星团在山东地区还有多个名称。其一,“捻星”。“捻星”的“捻”字,信息提供人不知道写作何字,此为记音。“捻”作动词,指将多股线条拧成一股,作名词讲,指多股线条或片状物拧成的绳状或条状物,如灯捻儿、纸捻儿等。所谓“捻星”,可能也是指昴星数颗星紧挨一起的样子。其二,“草鞋底”。潍坊地区则称昴星团为“草鞋底”,据调查者描述:“金牛座的昴星团,用肉眼看大约是围成一圈的,记得大约有7—8颗星的样子,我们老家的老人说那是草鞋底星。至于什么来历也说不清,估计用肉眼看去那一圈星星有点像鞋底的样子。”草鞋底具有明显的形态轮廓,与昴星团七颗星斗状的形态确有类似之处。不过草鞋底还有其他一些含义。在中医药典里,草鞋底是菊科苦地胆的别称。在山东地区,草鞋底还是一种虫子的别称,在山东济南、潍坊等地方言中,“草鞋底”指一种体短而扁、灰白色、足易脱落、毒颚很大、行动敏捷的虫子。此外,蚰蜒亦称“草鞋虫”,属多足纲,蚰蜒科。可见山东地区的草鞋底是一种与蚰蜒类似的多足纲动物,从形态短而扁、灰白色、多足等形态特征看来,与昴星团在形态上确有类似之处。考虑到草鞋底虫是山东地区特有的一种别称,因此可以断定昴星团的民间名称“草鞋底”,实际上是指的蚰蜒。其三,“擦冲星”。调查中收集到两例“擦冲星”“擦冲子星”的记录,来源均为山东烟台莱州,其中一位调查者还记录到当地的民谣“擦冲星,数不清,擦萝卜,擦土豆”。擦冲是山东农村常见的将红薯、土豆擦成丝的厨房用具,由木柄、木板和多眼的金属片组成。因擦冲多眼,故山东民众将它与多颗星星簇集的昴星团联系起来,从而名之为擦冲星。

  2.参宿称为参门

  调查中收集到多例关于参门星的记录,因方言缘故,也有“时门星”“申昧星”等,来自济宁的调查者说,当地有一种“申昧星”的民间星座,具体哪两个字并不清楚,但与猎户座相关。当地有“申昧晌,把麦播,申昧落,把麦割”。晌、落,指清晨时申昧星所在的位置,“晌”指星在正南方,“落”指星在西方即将降落地平线。沂水县的调查者提供的资料称该星座为“时门”,也与猎户座相关,调查者解释称参宿为时门的缘由:“猎户座参宿四到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天门,而金腰带就是扼守门户的关键所在。这扇门就是冬夜的时钟,有各种谚语描述时令与时辰的对应关系,以时门儿来标记。”参门、时门、申昧显然都是参宿的不同叫法,联系到参宿的名字来历久远,广为人知,可以断定这个民间星座称谓原本当作“参门”。据文献记载,河北也有称参为参门的情况,河北新和县有民谚说:“参门正南,家家拜年。”

  参宿是西方七宿中的最后一宿,参宿由三颗一字排开的亮星组成,周边还有数颗亮星,这些亮星组成西方星座体系中的猎户座。参宿在夜空中非常容易辨认,在整个冬天一直挂在夜空,因此自古即被作为冬天星空的标识。参星在春节前后的前半夜正好运行到南方夜空,因此很多地方都有“三星在南,家家过年”的谚语。关于参宿,最为中国读书人熟知的是“参商不相见”的神话,见于《左传.昭公元年》: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已: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高辛氏的两个儿子阏伯和实沈,见面就打架,高辛氏只得把兄弟分开,让阏伯住在商丘,让实沈住在大夏,分别主管辰和参。辰即心宿,又称大火星,属东方七宿,相当于西方天文学的天蝎座,跟属西方七宿的参宿正好一东一西,春天的黄昏,心宿升起时,则参宿正好降落,秋天的黄昏,参宿升起时,则心宿正好降落,两个冤家对头从此天各一方,不再吵架。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用的就是这个典故。在河北新和县,流传一条“参门不见辰门,姐夫不见姨子”的谚语,则是参、商不相见典故的通俗版。

  有意思的是,在山东青州还流传着一个与参商不相见类似的故事:

  参门是一个孩子,为给母亲治病,去京城找当御医的舅舅晨,但晨并没治好参门母亲的病,参门在背着母亲回家的路上,误打误撞遇到偏方,治好了母亲的病。参门以为舅舅不想给母亲治病,从此记恨舅舅晨,从而不再和他来往。

  故事中的舅舅名叫“晨”,显然就是“辰”。《左传》参商不相见神话里的参与辰是兄弟俩,在这个故事里,变成了外甥与舅舅。同样在鲁北地区,在利津县几个相邻的村落,都叫望参门村,包括中望参门村、东望参门村、西望参门村、南望参门村、北望参门村、小望参门村等。关于望参门村的来历,当地流传传说:

  三国时期曹军一位将领至此(一说是唐太宗征高句丽),迷失了方向,便搭建了一个门,用来望北斗星,于是这个门被称为望参门。

  这个传说认为望参门是用来望北斗星的,但北斗星并无参门的称谓,当是传说在流传中发生的讹误。参宿在冬夜长时间位于南方夜空,非常引人注目,因此也可以用来标定方向。

  民间为何称参宿为参门?调查中有人认为猎户座四角的四颗亮星,即参宿四、参宿五、参宿六、参宿七,连起来构成门的形状,故有参门的说法。实际上,参门的来历可能还有别的解释,在猎户座的正上方,银河边上,有一颗叫天关的星(即金牛座ζ),此星被称为天关,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猎户座所在的一片明亮的星区,是天关所在,天关亦即天门,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众神由以上下于天的天门,即与参宿有关。参宿所在既然是天门,则参星称为参门星可能与此有关。

  3.织女及其附属星座

  牛郎织女会天河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诗经.小雅.大东》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跛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最早的雏形。织女星的名字起源很早,保存西周天象观察记录的《夏小正》云:“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

  可见早在西周时期的先民就已经注意到织女与银河的关系了。中国民间一直有七月七日拜织女的风俗,关于七夕节与织女的关系,以及牛郎织女传说的发生和演变,刘宗迪在《七夕》一书中有详细的考证和论述,此不赘述。

  中国人将织女星想象为天上的纺织女,将与她隔河相望的天鹰座α星想象为织女的丈夫牛郎,称为牵牛,又名河鼓。在民间星座观念中,与织女、牵牛(河鼓)相邻的一些星,也被与牛郎织女故事联系了起来,比如织布用的梭子,扔到河岸,变成了梭子星(海豚座四颗星),牛郎使用的牛锁头成为锁头星,使用的扁担成为扁担星(即河鼓一、河鼓三),在七夕之夜为牛郎织女架桥的喜鹊成为喜鹊星(天津星官中的几颗星)。本次调查中,在滕州一带征集到一个叫“鞋拔子星”的民间星座名,民间的说法也与牛郎织女神话有关,鞋拔子是织女为牛郎所制,很可能指织女边上的辇道。在中国传统星官图中,织女星的西边是女床(相当于西方的武仙座),即织女的床,女床的西边是贯索(相当于西方的北冕座),贯索一共有九颗星,连接起来像是一条环形的索链,也像一口开口向上的饭锅。本次调查发现,山东沂水民间所说的饭锅星,就是指北冕座。当地的说法认为,北斗七星是牛郎织女的饭勺,北冕座则是织女的饭锅,织女的边上还有一只织布梭在她身边。同时还收集到一条来自沂水的民谣:“勺星锅星,牛郎织女梭星。说七遍不害腰疼。”关于北冕座,在山东民间还有一个名字,叫“八角琉璃井星”,将贯索的一圈想象为一口井,这种说法我们不仅在山东收集到,在河北地区也收集到几例。关于八角琉璃井星,民间有个说法,认为它本来有八个角,王母娘娘上井打水时踩掉了一个角,故剩下七个角,河北省平乡县的一首民歌《星星歌》说:“八角琉璃井星七个,王母娘娘打水,一脚蹬下去星一个。”之所以会出现这个说法,是由于贯索九星,两端的两颗星比较暗,只有七颗星比较亮,所以民歌里说八个角变成了七个角。

  结语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域文化丰富多彩,这决定了中国的民间传统天文知识和星座知识一定丰富多彩,参差多端。民间天文知识是民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一笔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对于科学史、天文学史、民俗学等领域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间传统天文知识也跟所有传统文化一样,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本次调查的动机之一,就是要赶在这种独具灵韵的知识消失以前,将它记录、保存下来。

  本次对于山东地区民间星座知识的调查,验证了此前对于山东民间星座较为丰富的判断,发现了几个从未被记录过的新民间星座,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认识、发现、抢救民间星座文化的目的。此外,本次调查也发现,民间天文知识和星座知识有着鲜明的地方性,尽管同属山东地区,但不同市、县对于同一星座的构想、命名可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胶东地区和鲁西南地区的民间星座系统就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还需要更多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本次调查表明,民间天文星座的调查是一个兼跨天文学、民俗学、民族学、方言学的研究领域,需要各方面学者通力合作才能顺利进行,而最重要的是,研究者需要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可靠的第一手材料。由于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口头传统往往包含各种民间传统知识,因此,这些材料是民间星座知识研究的重要素材,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的各地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资料,可谓民间知识的宝库,其中不乏与民间天文星象知识相关的内容,有待于研究者的挖掘。由于本次调查的参与者主要是天文爱好者,而较少民俗学界的参与,因此,在调查中虽然利用了一定的民间文学资料,但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中国民间星座知识的调查期待着民俗学者、民族学者的加入。

  (原文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23年第4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张凤霞]身体感的性别化塑造及其实践逻辑:从年节花馍备制说起·[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
·[郭宁]日常图景与心灵世界: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地方意义·[朱佳艺]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
·[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郝佩林]论江南民间说唱艺术的乡野表达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孟令法]地方性防疫知识的传承与转型
·[朱林]地方性与互动性:当代仪式研究的两条路径·[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马翀炜]知识谱系的构建与人类智慧的分享:聚焦中国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庭硕]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克利福德·格尔茨]通往一种关于现代思维的民族志·[覃琮]地方性知识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
·[戈德斯坦]民间话语转向:叙事、地方性知识和民俗学的新语境·[李牧]族群记忆与地方性知识的交互与融合
·[邱国珍]区域民俗与地方性知识——《外婆门口是饶河》序·[潘盛之]本土研究与“异文化”视野
·[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郝冰: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教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