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温士贤]动物伦理与非遗“马戏表演”
  作者:温士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04 | 点击数:12654
 

二、动物伦理的进步与马戏行业的没落

  马戏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传统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据考证,“马戏”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代桓宽所著《盐铁论》记载:“今民间雕琢不中之物,刻画无用之器,玩好玄黄杂青,五色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唐锑追人,奇虫胡妲。”桓宽的记述为我们提供了两条信息:一是马戏作为专有名词第一次出现;二是这一时期出现大量驯化动物的娱乐活动。在汉代百戏图中,“驯象、驯虎、驯鹿、驯蛇均有发现,这些兽类显然已驯服温顺了。”可以说,古代社会以驯化动物为依托的娱乐活动,即是今天马戏表演技艺的雏形。

  进入唐代,马戏表演技艺进一步成熟,所驯养之动物品种也进一步扩大。大至大象、犀牛,小至斗鸡、蟋蟀,均在驯养之列。“驯象”、“驯犀”在盛唐时期属重要的马戏表演项目。西藏桑鸢寺唐代壁画上描绘的,有力士与象角力,使象假作摔倒;还有令象以前足及鼻为支点,后脚凌空,做倒立动作。宋代是马戏发展史上的又一高潮时期,其主要成就在于骑射结合和表演内容的增多。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当时已有“猴呈百戏”“鱼跳龙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等马戏节目。《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中详细描绘了当时的马戏表演情况:“合曲舞旋讫,诸班直常入祗候子弟所呈马骑,先一人空手出马,谓之‘引马’。次一人磨旗出马,谓之‘开道旗’。次有马上抱红绣之球,击以红锦索掷下于地上,数骑追逐射之,左曰‘仰手射’,右曰‘合手射’,谓之‘拖绣球’……”由上述记载可知,当时的马戏表演已有高超的表演技巧和巧妙的节目编排。马戏表演的发展,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动物习性有了丰富的认知经验,已能够驾驭各类动物供人消遣娱乐。

  马戏表演不仅在民间盛行,同时也深得王公贵族的喜爱。在唐宋时期的皇宫御苑中,均驯养有大量珍禽异兽,并且表现出较高的马戏表演技艺。唐宋之后的统治者,娱乐趣味逐渐转向了杂剧和戏曲方面。马戏表演遂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江湖把戏,多是在民间以跑马卖解的形式开展表演活动。在日常生活中,马戏表演成为马戏艺人的谋生手段,而驯养的动物则成为他们的亲密伙伴和经济来源。

  马戏表演并非中国所独有,世界各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马戏表演活动。西方史料记载中最早出现的马戏团,是1769年于英国伦敦所创立的菲利普·艾特雷马戏团。在19世纪早期,美国玲玲马戏团采用进口大象进行巡回展览的方式吸引大众,马戏表演在北美风靡一时。西方马戏表演形成了以玲玲马戏团、太阳马戏团、纽约大苹果马戏团为代表的马戏团。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多,中西之间的马戏交流活动也渐次出现。19世纪后期,西方马戏团进入中国进行马戏表演,从而为中国马戏行业带来诸多新的表演形式。

  马戏艺人虽然具备特殊技艺,为人们生活带来丰富的娱乐活动,但在封建社会却被贬为下九流。艺人子弟在明清时代不能参加科举考,难以实现向上层社会的流动,这也促使马戏表演技艺成只能在特定的群体内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马戏和杂技等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戏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马戏表演一度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这一时期,苏联马戏团,法国、蒙古、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等国的杂技团先后来中国访问演出。在20世纪60年代,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北京、上海、齐齐哈尔建立了大规模的马戏队,大连、武汉、安徽等省市也先后搞起了大篷式的演出。”马戏表演,在中国民间社会一度兴盛。

  对于自然界的动物而言,学会生存就是其生命训练的全部内容。然而,对马戏团中的动物而言,它们必须学会配合马戏艺人的指示,学会超常动作技巧才能得到较好的待遇。在传统的马戏表演中,经常会看到动物表演失误而遭到马戏艺人的暴打。现在,随着动物伦理的发展,人们对动物给予更对的尊重和关爱,在马戏表演中很少见到马戏艺人的暴力行为。动物伦理的发展给马戏行业的驯养理念带来重大冲击,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马戏的表演形式和欣赏趣味。

  马戏表演不仅受到动物伦理的制约,同时也遭受各种动物保护政策的限制。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禁止或限制动物表演。我国林业局于2010年7月下达《关于对野生动物观赏展演单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活动进行清理整顿和监督检查的通知》,要求立即停止低俗广告、野生动物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虐待性表演、违规经营野生动物产品等各种不当行为。同年,住建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园管理的意见》,要求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公园要立即进行各类动物表演项目的清理整顿工作。2013年7月,住建部发布《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提出未来十年中国动物园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由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的转变,并明确指出要杜绝任何侮辱、虐待、恐吓殴打动物的行为,杜绝各类动物表演活动。2017年7月,住建部颁布国家行业标准《动物园管理规范》,在总则中明确动物的五大福利,同时规范明确规定动物园不应开展下列活动:“1.用野生动物进行表演;2.在游客视线范围内投食活体动物;3.将野生动物作为道具用于商业活动。”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动物园和马戏团中展演动物的生存质量。在相关政策的限制下,国内马戏团和动物园均大量削减动物表演的数量和种类。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专题║ 文化遗产的批判性研究
下一条: ·[朱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国家”叙事
   相关链接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召开在即·[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