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伏羲女娲蛇尾蜴尾之谜
汉画像里的伏羲女娲形象,许多都与文献记载的“蛇身人首”“人身蛇尾”“人头蛇身”“蛇躯”等相符合,伏羲与女娲一般是两尾相交(图2),也有一部分并不交尾,只是两者并列。那为什么会出现蛇尾的形象以及交尾的组合呢?
图2山东武氏祠汉代画像石刻
“日”的读音演化十分复杂,有很多不同的路径,正如上文分析,其中有一条路径在演变的过程中,与“義”“我”的读音重合了,“我”又与“娲”的读義音重合,“”又变异为“羲”,人们便用“羲”“娲”这两个字来记录。人们将这两个名称合起来称呼,为羲娲[ji wo]或娲羲[wo ji]。恰巧,蛇曾经也读[ji],于是娲羲就成了娲蛇。又因委以禾为声旁,禾也曾经读[wo],所以娲蛇就被记录为委蛇。大家熟知“蛇”的读音为[ʂɤ](拼音记为she),但只要一查字典就会知道委蛇的“蛇”读[ji](拼音记为yi)。因为羲(義)義与蛇同音,所以娲羲(義)就具有了蛇的形象。
《庄子》云:“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因“娲/委”来自“日”,与太阳有关,所以委蛇“紫衣而朱冠”,恰似红彤彤的太阳。又因主旱的太阳神与主雨的雷神是仇敌,故委蛇“恶闻雷车之声”。
人们不仅将“羲”“娲”合称为娲羲,也反过来合称为羲娲。在古文献中提到一种叫延维的蛇,《山海经·海内经》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从名称的语音来看,“延维”当是羲娲[ji wo]的变异,延是[ji]的变异,维与上文说的委蛇之委同音,而委又是娲的变异。与委蛇一样,延维也遗留有太阳的红元素,表现在“衣紫衣,冠旃冠”。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委蛇、延维即伏羲女娲,此观点甚确。
在文献中,只有记录伏羲女娲为人首蛇身的,但从汉画像来看,很多“蛇尾”还长有爪子,说明有的汉画像中的伏羲女娲不是蛇尾,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羲/義不仅与蛇[ji]曾经同音,同样也与蜴同音,无论蜴在远古时候读音怎样,总之它在某一时期开始读成[ji],与羲[ji]同音,导致两者关联起来,这当是娲羲被想象成人身蜴尾的原因。在贵州荔波县的水族地区,发现了一本水书《连山易》(图3),其中的“易”就是用蜥蜴来表示的,可见同音造成的想象与替代最为直接。
图3水书《连山易》
有意思的是,蜥蜴这一名称的变化正好与“羲”的读音变化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即“ji—ɕi”。“蜴”与“蜥”都是指有四肢,尾巴很长,容易断,脚上有钩爪的一种动物,通称为四脚蛇。这种动物先叫[ji],记为蜴,后来语音变了,读作[ɕi],又记为蜥,所以蜥即蜴,也可合称为蜥蜴。伏羲的“羲”也是先读[ji],后来才变为读[ɕi]。所以无论读[ji]还是读[ɕi],都可以被想象为蜥蜴。汉画像中,有的伏羲女娲像不仅有尾巴,而且是有足有爪的,正是蜥蜴的形象
(图4、图5),如下:
图4贵州金沙伏羲女娲汉画像
图5四川合江伏羲女娲汉画像
有学者认为[j]声母的出现比较晚,在上古时期没有,这一观点不成立,胡先泽在《喻母考》一文中说:“《韩诗》及《毛诗郑笺》注音中,并不是所有喻母字都读为晓匣透邪等母,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读为喻母,没有异读,这种现象说明:喻母作为一个声母系统,在汉代,至少在汉代北方已经形成,它形成的时代,不晚于西汉。因此,认为古无喻母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目前,在研究上古音的时候,存在一个很大的理论错误,即构拟的上古音几乎都是从《切韵》往上推,而《切韵》是以晋代洛阳为主的一个地方的音,其他方言点的音收录很少。晋代时洛阳没有的音,显然不等同于其他地方当时没有,这是很浅显的一个道理,学术界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苦于找不到中古时期其他地区古音的材料,只好这样操作。所以,如今构拟出的上古音,并不是铁板一块,只是一种参考而已。
分析了伏羲女娲蛇尾或蜥蜴尾形成的原因,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伏羲女娲交尾形状的形成。一般学者多认为这是因为伏羲女娲为夫妻,象征生殖,但这难以解释与伏羲女娲相关的延维、肥遗为什么不是交尾,而是一身两首,或一首两身。笔者认为依然需要从语音来解决这个问题。義乂上文已经分析,我、(义)是以为声旁,古乂音应相同或相近。甲骨文“”的形状很奇怪,像两条相交的蛇(图6乂)。《说文解字》解释为“从丿从乀,相交。”
上文已经说了,娲是从我变来的,羲是義从变来的,羲=義=我=娲=乂,原来读为[ŋjats]。这可能是造成伏羲女娲交尾形象的缘由:
图6乂甲骨文与楷体的“乂”
伏羲的名是羲,女娲的名是娲,两者合称羲娲[ji wo],变异为延维。延维蛇的特点是两首(图7),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认为延维即伏羲女娲早期的形态。另有一种“一首两身”的蛇叫肥遗(图8),《山海经·北山经》云:“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山海经·西山经》云“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肥遗”是“伏羲”的音变,在《山海经·山经》的成书时期,或许人们已经意识不到肥遗与伏羲的渊源关系,但我们从“见则天下大旱”这一句,还可看出一点太阳的影子,这就是为什么一条蛇的出现会造成旱灾的原因。“六足四翼”是对蜥蜴的描写,虽然现实中只有四足的蜥蜴,这或许只是一种夸张的描写。从这一描写我们还可以联系另一个与太阳有关的名称——帝江。很多学者都认为帝江的原型是太阳,它也是六足四翼,《山海经·西山经》云:“天山‧‧‧‧‧‧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延维一身两首与肥遗一首两身的形象,正乂好是字两种变相。
图7延维
图8肥遗
由此可见,伏羲女娲不仅其蛇尾或蜥蜴尾形象的形成是因为与蛇[ji]、蜥蜴同音,而且交尾形象的形乂成也是因为与同音。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