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朱大可]被篡改的中国神话
  作者:朱大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02 | 点击数:6331
 

  两汉系文物造伪源头

  晚清学者廖平撰写《今古学考》、《古学考》、《知圣篇》和《辟刘篇》等,指出今文经是孔子的真经,而古文经则是刘歆窜改的产物。1891年,康有为更以高亢的声调,痛斥东汉刘氏父子篡改包括《史记》在内的多种典籍的无耻行径,作者认为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手法恶劣,是为“篡贼”,声称自己“不量绵薄”,要“雪先圣之沉冤,出诸儒于云雾者”。顾颉刚也宣称,刘歆编造“汉应火德”以及世系德表的目的,是给王莽篡位制造理论基础。

  但经籍造伪和篡改,并非像世人想象的那么轻易。多数经籍早已流传天下,仅仅在一套竹简上造假,效果甚微。此外,作伪者还须握有管理皇家图书馆的权力,并且上下串联,内外呼应,严密行事,方能得逞而不至于败露。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钱穆才在《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一书中为刘歆鸣冤,说他们没有作案的可能。

  这两种观点在民国年间爆发激战,始终没有和解的迹象。但无论如何,造伪终究是一种不争的事实。汉代造伪之所以蔚然成风,不仅是因为某些典籍流传稀少,甚至可能是一个孤本,而且是基于竹简的特殊结构。采用纬编方式将简片串联起来,这种活页式的结构,令伪简片的插入变得轻而易举。在上下文便于衔接的前提下,插入写有篡句的伪简片,再用细绳重新加以装订,一般很难被识破。篡改者只要雇用技术良好的匠人,采用相似的竹(木)料、刮削工艺和书法风格,就不会留下显著痕迹。其次,是在单片竹简上刮除原字并改窜新字,也十分方便。第三种方式更是易如反掌,那就是在多卷竹简中直接加入一个伪卷。当今中国的文物造伪传统,其源头盖出自两汉。

  作为“集体之作”的《山海经》,因其文本的开放性,篡改变得易如反掌,例如它所描述的凤凰,竟然全身上下左右,都贴满圣贤孔子的标语—“德”、“义”、“礼”、“仁”、“信”,俨然是一位展翅高飞的儒家信徒,而这类意识形态词语,在该书其它地方从未出现,显得十分突兀,显然是儒家偷塞私货的结果,但至今都没有被聪明的经学家们识破──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山海经·五藏山经·南山经》

  就在康有为怒斥刘歆篡改“太史公”文本的同时,“太史公”本人的作为,却遭到了意外的遮蔽。这个蒙受后人“篡伪之痛”的司马迁,正是两汉学者编造历史、并用历史叙事来取代神话叙事的始作俑者。尽管《史记》具有官方身份,但其所载史实,被后世证明有大量不实之处。以往的史学家,多以为那是司马氏对原始材料“有所不察”的缘故,但在我看来,其中更多的是一种蓄意的编造。司马氏的“篡改”,是在正典写作中注入个人观点,甚至直接用神话材料去编织史实,如“黄帝本纪”之类,反而无人诘问。太史官的主流地位,捍卫了这种改写和编造的权力,令其散发出正统、客观、公正和煞有介事的气息。

  司马迁受到广泛支持的另一原因,在于蔑视神话和热爱历史,正是汉代儒家理性主义的主要表征,它要剔除所有的“乱力怪神”,并把其中有价值的信息采为信史。

  以先秦的文献代替上古神话

  典籍篡改者的行列里,并非只有儒士一种,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术士,也加入了这个庞大的队伍。所不同的是,后者从不伪造先秦典籍,而是直接利用神话叙事,伪造黄帝和他人的对话录,由此推出《黄帝内外经》、《素女经》等数十种伪经,仅湖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就在13种以上。此类上古经典的造伪,从未有人追究其造伪责任,这可能是因为“造伪”的痕迹过于明显,近乎赤裸的游戏,在汉代的知识语境里,此类假托黄帝之名的手法被视为文学修辞,而非蓄意的历史欺骗。

  鉴于先秦典籍造伪蔚然成风,除了汉代,其他朝代的士人也竞相仿效,前赴后继,不断形成新的浪潮,不仅把中国变成文化造伪的超级大国,更为当下的神话研究,设置了严重障碍。另一更为严重的情形在于,神话典籍的鉴定及其整个神话研究,从未成为中国经学的主流,也没有受到20世纪新文化运动的关注。在本朝,上古神话只是三种人关切的对象:作家,如鲁迅、沈雁冰和闻一多;学者,如顾颉刚、岑仲勉、丁山、徐中舒、钟敬文、袁珂、饶宗颐等;印度文化研究者,如徐梵澄和季羡林等,但人数稀少,影响细微,从未进入所谓“国学”的核心层级。

  中国历朝知识分子的最大过失,就是用轴心时代(先秦)的文献代替上古神话,以为那就是民族国家的文化起源。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与此完全不同。如果没有对希腊神话及其奥林匹亚神学做出必要的响应,就无法掌握古希腊艺术和哲学的内在本质。

  而自从西汉以来,包括魏晋、唐宋、明清、民国及当代研究者,仅仅把神话作为一个附庸性现象。而1949年以后各地文化馆采集的民间神话故事,多经过阶级斗争理论的篡改,变得面目全非,乃至呆傻可笑。在政治学、历史学和实用主义学术观的多重挤压下,神话没有得到保卫,反而缓慢走向湮灭的终局。而民族国家的精神起源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巨大的空白。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2013-04-28 09:16:3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晖]唐代“竹马”风俗考略
下一条: ·[王洪震]汉家傩事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
·[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