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杨冬燕](白马)藏族信仰习俗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杨冬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4 | 点击数:60442
 
3.道教主无相、无形、无色、无上自然大道之法,修道时有净身、净口、净舌等咒语,有沐浴斋戒等仪轨,有调息运气、凝神定气、心无外移等作法。“老君与苯教主东巴辛饶(ston pa gshen rab)为一人,余意汉语神仙(hran shed)之仙,藏语读音错讹,遂呼为亲(gshen)也。”(注:常青霞.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3.)既然道教创始人李老君与苯教创始人东巴辛饶为一人,平武县(白马)藏族及相邻汉族称“贝木”为“道师”(道士)也就基本令人接受了。尽管苯、佛、道各教有别,仪轨不同,但其教义差别都不甚大。(白马)藏族婚姻大都由父母包办,虽然男女接触又比较自由,但婚姻的最终定夺权掌握在父母手中。教育子女自小要听父母的话,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把父母也视作是天。如子女打了父母,认为是犯了“天”,罪孽深重,亲房伙内,娘舅都要亲自惩罚逆子。尊敬父母,听命家长,从家庭中家长的固定位置都可窥见一斑。孩子会言语后,就教导他们不准随意拿别人家的东西,因为它不属于自己,更不允许偷别人的东西,那怕是一根柴禾、一根针。父母只要知道孩子拿了或偷了别人的东西,就都要痛打孩子,并作为一次耻辱经常提醒孩子。常言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意为教育孩子要一贯,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与后天的教育有关。说闲话、拨弄是非、花言巧语的行为在(白马)藏区都是极不受欢迎的;口出狂言、为非作歹、仗势欺人的人也要遭到众人的谩骂和合起来打击。他们认为这种人死了后会变成牛、马、驴、猫等畜牲,干耕地、驮东西的贱活,并遭人的鞭打。积德行善的人死了后会变成神仙及凡人等。在他们的观念认识深处,自小就培养善的人生观、道德观。把奸淫看作丑陋、作风不正派等。提倡人们相互帮助。在遇到讨口要饭的人时,给面、给肉、给钱,并让其留宿,不嫌脏。修房造屋,众人前来帮忙,讲集体主义,树立集体观念。家有病人、缺乏劳力、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众人会自觉地前去帮助,有力出力,有钱出钱。苯、佛、道等宗教的教义与现今(白马)藏族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是一致的。在漫长的历史阶段,(白马)藏族人民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它们,而它们也恰恰满足了(白马)藏族民众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成为了他们永恒的寄托。
 
四、结语
 
综观(白马)藏族的信仰习俗,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白马)藏族信仰习俗的主流,是藏民族原始信仰——苯教。
2.(白马)藏族信仰自觉不自觉地吸收、接纳了汉民族的文化。
3.(白马)藏族信仰中藏文六字真言石刻和有关藏传佛教的遗留,仅可看作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瞬间的东西。
4.(白马)藏族信仰习俗是藏汉民族文化交流、补充、融合而形成多元信仰的真实写照。
5.(白马)藏族无寺无僧,其信仰是自然崇拜,没有定期向寺院僧人布施这一说。苯波、端公、沙巴尼等巫师作法事的酬谢也是各家自定,无甚标准,按家境可高可低。这些无疑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周锡银主编.藏族原始宗教[Z].成都:四川藏学研究所,1991.
[2]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92.
[3]王辅仁.藏传佛教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4]姜安.弥漫在雪域的藏传佛教[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
[5]燕松柏等.阿坝地区宗教史要[M].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
[6]善慧法日著刘立千译 王沂暧校订.宗教流派镜史[M].兰州:西北民族学院研究室,1980.
[7]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8][奥地利]勒内·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著,谢继胜译. 西藏的神灵与鬼怪(上、下)[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
[9]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95.
[10][英]查·索·博尔尼著,程德棋等译.民俗学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文艺出版社,1995.
[11]周锡银,刘志荣.羌族[Z].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12]心斋氏编纂 光绪贰年新镌.文县志.
[13]南坪县志办公室编.南坪县志[Z].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14]政协南坪县委员会编.南坪文史资料选辑(1、2辑)[Z].1988.1992.
[15]四川省平武县民间文学三集成编委会.平武县民间故事集[Z].1986.
[16]四川省民研所编.(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C].1980.
[17]平武县白马人族属研究会编.白马人族属研究文集[C].1987.
[18]马学良等主编.藏族文学史(上、下)[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19]周炜.自我的金刚[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0]侯方柱编著.西藏考古大纲[Z].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杨冬燕(1965~ )女,藏族,四川师范大学中语系讲师,硕士。成都610066
(本文原载《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03期,第59~83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巴莫曲布嫫]语言的魔力:凉山彝族咒经的意义指归
下一条: ·[薛羽]邂逅神田古本祭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朱钧 朱敏]论明代无生老母信仰的概念发生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
·[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闫建微]冀南地区十八村奶奶信仰与姻亲关系研究
·[徐进]琅琊祭海节的原真性问题探讨·[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
·[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
·[王仁之]泰山商铺的民俗存留与新变·[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