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这些诗中所表现的男女交换的地方,都是女家:如“金瓦九重墙?玉壁山瑚柱。”“阳窗都锐户”、“华簟、屏帐”之地,“罗帐、双枕”施设的地方,“兰室”、“凉台”、“兰池”所象征的地方,“玉席”摆设的“楼”上,“兰房、绮帐”、“罗幌”、“华塌、炭鑪、迭、兰独”、“门”、“北窗”、“重簾”施设之地,“幽闺”、“木楼床”等,这些地方和布朗族中的少女以为“阿注婚”中,女阿注所居的竹楼和闺房、阁室相似。
(三)《欢闻变歌·其二》有:“耶婆尚未眠”语,正表示两人感情尚在试探阶段,避着女主角家人的交往时期。
(四)“郎君未可前,待我整容仪”、“罗帐为谁开,双枕何时有”、“兰室期相见”、“兰房竟妆饰、绮帐待双情”、“黄昏人定后,许时不来已”这些表现与试验婚中布朗族少女和阿注婚中纳西族的女阿注呆在各自的竹楼专门等待心爱小伙子到来,以及见到男阿注到来后的少女反应相吻合。
(五)“许时”一语与阿注婚中,男阿注约好访宿的时间一致。
(六)“郎赠合欢扇”,与阿注婚中,男阿注赠送女阿注礼物仪节相合。
(七)“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与阿注婚中,男女对答;或用双关语男女对唱相象。
(八)“共戏炎暑月,还觉两情谐。”“乘风采芙蓉,夜夜得莲子。”“香巾拂玉席,共郎登楼寝。”“中宵无人语,罗幌有双笑。”“与郎对华榻,弦歌秉兰烛。”“郎怀幽闺性,侬亦恃春容。”“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这些表现,就如阿注婚中,男阿注访宿顺利,两情款洽的代言似的,尤其“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在阿注婚中,男阿注夜中访宿,隔晨离开的恋爱时间限制特色都透露出来了,“冥”两人才能在一起,“曙”男阿注就得回去,所以希望一年总计只要一次“晓”就好了,设非“阿注婚”仪式的限制,我们很难理解女主角感情形态。
(九)但阿注婚只是试验阶段,实验成功,两人才进入“阿注居”,女阿注才把男阿注介绍给家人,而且要等到“阿注居”后,两情不变,两人才正式结婚。所以,“阿注婚”时期,男女双方感情最热烈,也不稳定;因其热烈,所以民歌中表现的爱情大都是属于那阶段的;因其不稳定,所以多疑虑,甚至于产生变卦。如“怀冰暗中倚,已寒不蒙亮。”小喜多唐突,相怜能几时”“重簾持自鄣,谁知许厚薄。”“蕃师五鼓行,离侬何太早。”等表现,表示“阿注婚”进行不太顺利,女主角已心怀疑虑了。再如“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碑。”则是男主角不守信,让女阿注伤心透了。至于“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那是公然移情他宿,访宿之交发生变化,甚至公然指责他“冥就他侬宿”,骂他“鹿转方相头,丁倒欺人目。”等于说他是感情骗子,甚至要阻止他,到别的女阿注家访宿:如《读曲歌》其五十一:“语我不游行,常常走巷路。败桥语方相,欺侬那得度。”
(十)怀疑他移情别“访”,要阻止他走“访”他人了。这还不打紧,有时给女方逮到证据了,如《读曲歌·其四十》:“五更起开门,正见欢子度。何处宿行还,衣被有霜露。”
看来,诗中女主角是一夜不见男阿注到来,五更一到就迫不及待地起床。开门一看,正见那位心肝宝贝匆忙走过去,她于是走向前,拦住他,摸他的衣服被子(行李)还湿湿的,是经过一夜霜点露滴的样子,她终于逮到他到另一个女阿注家过夜的证据了。诗中“衣被有霜露”一句最堪玩味,试想在一般文明社会里,男人去找女子过夜,何需协定衣被之类的行李呢?但在阿注婚俗的社会就不同了,男子到女阿注家“访宿”,被子之类的行李是要自带的。
以上,六朝民歌中出现的十种特殊现象,的确足以说明两方不是巧合,而是有密切的文化关系,那些现象与阿注婚中男女交往之间的关系,已得到内在的证明。
六、民歌产地的民俗和布朗、纳西等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以上,以盛行阿注婚俗社会中的男女爱情形式,去诠释六朝民歌,两相比对,吻合无间,证明了双方关系密切,绝非巧合。下面再就这些民歌产地的民间风俗与这些民歌和布朗、纳西等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以论述。
我们都知道上面那些民歌,不是吴歌就是西曲,产地是扬州和荆州。扬州,即今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之地,是夏禹的后裔越人(百越)的散布区;荆州、即今湖南省、湖北省及四川省东南部、贵州东北部及广西省全县、广东省北部的连县之地,也是夏民族后裔与楚民族的分布区。在六朝时代,扬州以建业、会稽一带为中心,它们都分别是吴歌、西曲的重要产地(22)。吴歌、西曲的产地为大家熟知,不必赘言;夏文化与扬州和荆州的关系也经过许多民族学家、考古学家论证过,下面略引几条于下: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后二十余世,至允常,允常卒,勾践立,是为越主。”又云:“东越闽君皆其后也。”(23)
“百越与夏后裔于越是扬州民间土著构成因子。越人在夏代及尧、舜、黄帝时代是庞大的部落集团。”他引张公量《古今稽考》(载《禹贡半月刊》第一卷第七期)说:“越,即夏,一音之转,大越即大夏”。接着又说:“越 人是大夏之支裔。”又云:“商王武丁征服越方,越人大部分逃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部落歧纷而互不统属的百越。”然后引《吕氏春秋·恃君》云:“杨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君。”(24)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