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桂华]作为“他者”的“乡土中国”
——兼论如何对待费孝通先生的学术“遗产”
  作者:桂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3-11 | 点击数:11422
 

  (二)继续推进社会科学本土化进程

  费孝通所描绘的“乡土中国”之所以能够 “经久不衰”,就在于他是在尝试“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在于尝试“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 [⑩]。费孝通一直致力于提出一套具有解释力的关于中国基层社会特质的概念体系,这就是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前面已经说过,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理解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标准之一就是能否提出一套理解中国社会的概念体系。如何推进社会科学本土化,面临着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是理论与经验的问题,第二是具体途径的问题。

  笔者认为任何理论都是对经验的总结,所以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必须要以中国经验为本,在具体的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概念和理论。费孝通正确地处理了这个问题,所以他的“乡土中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当前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要重视经验研究,在对经验整体有把握的基础上,再对现象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再尝试提出一些可供批评的概念。在处理这一问题时,要像对待费孝通的理论遗产一样来对待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它们只能作为启发,作为批评的对象,不能替代对现实的研究。另外,在具体实施本土化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时,有不同的方法可供选择。费孝通是将西方人类学用于本土文明研究,在具体操作上分为两步。首先,“社区分析的初步工作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一个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11],即描述具体村落中具体的事物性质。其次,“社区分析的第二步是比较研究,在比较不同社区的社会结构式,常会发现每个社会结构都有它配合的原则,原则不同,表现出来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于是,产生了‘格式’的概念”[12],即在村庄个案的基础上,对不同村庄具体社会现象中所包含的结构形式进行提炼、总结和抽象,并提出相应的概念。

  当然,费孝通所选择的社区研究这一途径是颇受争议的,即通过村庄个案的研究能否达到对中国整体的认识。这一争议说明在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具体路径选择上存在张力。笔者认为,只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经验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经验为本的话,具体的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方法是可以讨论的。社会科学本土化存在着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路径,至于哪一条路径是最有效的,这不是一个纯粹理论问题,而是社会科学本土化实践的问题。即关于这一问题,不能过早地陷入“先验”的争论,而是要在具体的经验研究中进行探索、争论,在学者们开放式的对话中,相互借鉴、批评、吸收,以此来达到整体的推进。也就是说,社会科学本土化应该是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界的事情,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学者们应该“和而不同”,发扬“集体学术”的精神,共同推进中国社会科学进步。费孝通的努力至少让我们看到,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要以中国经验为本,至于他所选择的社区研究是否能够真正达到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还需等到学者们做出更多的经验研究之后,才有资格做出评论。

  (三)社会科学的最终目的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说到:“社会科学应该在指导文化变迁中起重要的作用”[13]。这句话可以概括费孝通先生一辈子的学术追求,即学术研究最终要以社会建设为目的。无论费孝通早期进行的中国基层社会特质的研究,还是后来提出的“小城镇”理论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都包含了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关怀。费孝通一代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们曾经生活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局势中,他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是为了寻找中国的出路。他们的研究就超越对知识本身的探索,科学知识要为社会建设服务。

  在这个意义上,费孝通的学术历程表现了一个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首先,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里,知识不是目的,知识是为了“经世致用”。其次,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跳出书斋的,他们胸怀天下,“致知”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种精神支撑了费孝通一辈子孜孜不倦的学术探索。这种精神同样可以激励当前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学者们可以多一些“关怀”,少一些功名利率的私心杂念,在学术道路上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谦虚冷静,只有这样中国社会科学才有希望。

  四、结语

  本文是站在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的立场上,是在坚持中国社会科学最终目的要服务于社会建设的立场来讨论问题的。只有立场鲜明,才能够态度明确,讨论问题才会有方向。以费孝通为代表的老一辈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学术“遗产”,我们要站在推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并站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立场,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学者们的学术“遗产”。在理论资源层面,我们要“中国当下”的整体经验为基础,避免将“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遗产”变成当前研究的“他者”,批判性地吸收既有的概念和理论,要有主体性。在推进社会科学本土化的路径上,我们要以中国经验为本,正确地处理好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路径上,我们允许不同的选择,在真诚踏实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之间要进行良性的互动,通过相互批判、借鉴、学习来集体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整体水平。最重要的是,社会科学工作者们要提升学术关怀,发扬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良的传统,要勇于担当责任,要提升学术境界,真正地投身于学术建设。唯有如此,才能够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的水平,并推动中国社会建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爱思想网 2010-10-18 18:28:3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
下一条: ·[陈赟]“中国道路”的核心是生活方式问题
   相关链接
·[张亚辉 庄柳] 从乡土工业到园艺改革:论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彭兆荣] 重建乡土社会之宗族景观
·[张浩]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朱靖江]归去来兮:人类学视野中的乡土中国与影像表达
·[赵旭东]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徐新建]“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
·[阎明]“差序格局”探源·[苏力]较真“差序格局”
·[萧子扬]“流动的酒席”:后(新)乡土中国的一个表征·费孝通:我对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过程
·[丁元竹]“立下社区研究的基石”的瑶山调查·[李涛]离土中国与村落教育
·[张帆]文明及其反思:马林诺斯基、《自由与文明》与费孝通先生·[费孝通]人不知而不愠 
·[齐钊 赵旭东]地方志与中国风俗的区域研究·一个社会学派的兴盛与潜行
·[岳永逸]礼尚往来:乡土中国的医患关系──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六·[潘鲁生]乡土中国的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心得
·[徐平]大瑶山调查与费孝通民族研究思想初探·[费孝通]人类学与二十一世纪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