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布鲁范德:《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
  作者:[美] 扬·哈罗德·布鲁范德 (Jan Harold Brunvand)   译者:李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3-10 | 点击数:12613
 

·书摘·

  有时民间文学的原文或习俗、工艺的描写可以从一些手写的东西内收集到,例如日记、信件、笔记,有的可通过出版的东西收集到,如书、报纸、杂志。例如,一些内战时期的民间歌曲就残存在战士们所写的东西中:清教徒作者搜集出版的美国初期的“神圣的天意”可能是古老的民众信仰和迷信。美国19世纪地方报纸保存了许多传统的幽默故事,它至今尚未被认真研究。当代的期刊杂志偶尔也登载一些作为幽默故事或作为真实事件的民俗事象(参见第九章“都市传说”部分)。

  民俗收集的新手可以通过阅读这方面行家有关野外工作的描述而学会许多野外工作的难题和技巧。例如,最为活跃、最为成功的美国民俗搜集者之一的多尔逊在自己的著作中叙述了许多轶事,颇能给人以启迪。在他的《密歇根黑人民间故事》(剑桥·马萨诸塞,1956年)中,前两章分析了对公众和讲述者的访问,包括一些故事讲述者的照片。他回忆,正是他胳膊肘上的补丁才使讲述者确信他是一个“新闻记者”,而不是像当地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个联邦调查局的特务。在《杀戮终结者和行走者》(哈佛大学出版社,1952年)中,多尔逊描述了他是如何从无数不完全的报告和随口所说的东西中搜集整理成“马克多纳德孩子的绞刑”这个“北伊比利亚半岛的传说”的。“上了年纪的人讲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给瞪着眼睛的年轻人听已经有六十多年了……(但是)没有两个爷爷讲完全相同的故事,因为这是一个严格的、从未付诸文字的家庭传统,同时讲述者不断用道听途说和异想天开得来的东西去改动故事。”多尔逊晚年转向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将都市中心作为搜集民俗的“田野”。他描述了“在城市进行田野作业”的技巧,他跟随称为“搭桥”的线人,追踪确定目标的住所,寻找优秀的表演者。借助随时可以使用的设备,多尔逊录下了无数日常谈话、生活史、个人经历故事,并用田野日记进行补充,记录了“都市场景的民族志观察”。这些成果都收录在其著作《工厂耗子的地盘》中(哈佛大学出版社,1981年)。
 

·版权页·

·书影·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罗伊.M.迪利]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语境问题
下一条: ·[雅各布·伊弗斯]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手工业的技术定位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