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际经验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经验

[白莉 Angela Marie Lloyd]商品化的风险与机会:以土耳其科尼亚的毛拉维教派塞玛仪式为例
——[中国社会科学报专题]龙的腾飞:中国与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白莉 Angela Marie Lloyd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15 | 点击数:5828
 


  土耳其科尼亚的毛拉维教派塞玛(旋转舞)仪式在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举旨在提高旋转舞知名度,增强民众与社会对其认识,促进该文化遗产的持续实践及传播。

  关于毛拉维教派塞玛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今天的仪式是否真实,是否反映了其监护者毛拉维教团的意图。非物质文化习俗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其实践者生活的改变而不断变化。他们是文化遗产的“拥有者”,不宜完全等同于800年前所信奉的做法。然而,变化必定源自内部文化的自我调节和演变,并不仅仅是来自外界的干扰和误解。如果仅是基于后者,不论仪式知名度有多高,实践范围有多广,我们也有理由担心文化遗产的本质正处于风险当中。

  鲁米是旋转舞的创始者,旋转运动象征着摆脱尘世间的限制和苦修士们对真主纪念的自我展示,舞蹈者专注于自我的中心,这是一种祈祷,而不是单纯的表演。

  将塞玛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单,不仅是西方对仪式误解的结果,更提醒我们要考虑到它在土耳其的历史意义,以加强对这种习俗的保护。

  1925年,穆斯塔法·凯末尔的世俗化政策结束了所有旧式习俗,这一改变对毛拉维教派塞玛的发展和保护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并形成了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扩散趋势。然而,外部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传入,导致了这种习俗的淡化并剥夺了仪式的精神实质和宗教本质。

  1954年,毛拉维教派的修行者获得了重新表演的权利,但是只能在公共场合作为传统文化来表演。20世纪90年代,随着政策的放松,修行者可以与民间团体一起组成综合演出团表演。如今,旋转舞成为重要的旅游亮点,每年12月,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为这一特别活动,特地在鲁米的周年纪念日时造访这座城市,参观在科尼亚体育场进行的表演。

  但是,这样的现象也引发了一些批评的声音。戴维·J .格林伍德称,游客的“入侵”破坏了“非遗”的真正含义。因为演出为了娱乐游客,为了赚到更多的钱,从而失去了表演的内涵,使演出被表面化了。塞玛的案例恰是如此,修士们的舞蹈成为了商品,失去了其原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行动来维护文化遗产的本质内涵。然而,正如埃里克·科恩表示:“一个人必须牢记在心——商品化经常冲击一种文化,不是在它蓬勃发展时,而是当它由于外部领先的旅游势力侵入而恰逢其已经衰败时。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出现一个旅游市场来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这种文化将会灭亡。”商品化的文化遗产可能是保存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况且新元素的融入并不一定导致原有文化的完全消失。

  现在,塞玛仪式在土耳其和世界各地都有表演,观众被告知禁止拍照,在仪式期间的任何时候他们既不能说话也不能鼓掌。这里没有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的解说,而且观众被要求在仪式结束时静静地离开大厅。最后,修士社团能只能利用这种商品化和观众对真实性的期望,来使塞玛仪式的真实本质得以存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完成提高人们对其可见度和重要性的认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实践和传承的宗旨,而且几乎没什么危机了。事实上,可能相反,就是这种文化的可见度,给毛拉维教派塞玛仪式的文化遗产带来了危机,既要强调维护其实践的核心重要性,又要防止将其改变为一种庸俗的旅游节目或是用来在健身俱乐部教授的一种叫“苏菲”的舞蹈。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德国勃兰登堡应用技术大学)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66期 2012年02月13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朴震浩]4D形态的数字化复原
下一条: ·启蒙光耀下的法国传统技艺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